林彪读什么书
屈超耘
上世纪70年代初批判林彪时,常听人说林彪是个不读报、不读书的家伙,我就有点不相信。因为他在那个后来被称之为“政变经”的长篇报告里,引用那么多古今中外关于政变的事例,说明他如果不读书,那么多事例打从何来?不久前,看到已故历史学家周一良先生一篇文章,说林彪摔死温都尔汗后,专案组在检查其遗物时,发现了一部已破损的《资治通鉴》。在这部“通鉴”里,留有林在“魏纪”“隋记”有关段落下画的“杠杠”。据知情者讲,林彪不论是读书还是看文件,凡他认为重要的段落,习惯用红笔画“杠杠”作记,以备遗忘。周一良关于林彪读“通鉴”的文章,引起我极浓的兴趣,便“按图索骥”翻开该书找寻林画杠杠的有关段落。
林彪画杠杠的两桩历史事件是:一、司马懿设计除曹爽;二、杨广谋太子位。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睿因长期卧病,便把扶佐幼子曹芳的重任交给大将军曹爽和太傅司马懿,引起曹和司马之间的争权夺利,以至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齐王曹芳正始八年(公元247年),司马懿68岁。是时,曹爽的一位心腹,河南尹李胜赴荆州任刺史,奉曹之命向司马辞行,借以探听对方情况。见面后,李见“懿用两婢侍。持衣,衣落;指口言渴,婢进粥,懿不持杯饮,粥皆流出沾胸。胜曰:‘众情谓明公旧风发动,何意尊体乃尔!’懿曰:‘年老枕疾,死在旦夕。君当屈并州,并州近胡,好为之备!恐不复相见,以子师、昭兄弟为托。’胜曰:‘当还忝荆州,非并州。’懿乃错乱其词曰:‘君方到并州?’胜复曰:‘当忝荆州。’懿曰:‘言老意荒,不解君言。今还为本州,盛德壮烈,好建功勋!’好一个老奸巨滑的司马仲达,就是用这种假装的糊涂,骗取了李胜,李回去后即告诉曹爽:“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故爽等不复设备。”就这样,过了没多久,由于曹爽麻痹大意,司马懿便采取措施,一网打尽了爽党,铲除了政敌,实在有意思,在被除的曹爽党羽中,就包括荆州刺史李胜在内。
公元589年,杨坚统一中国,建立了大隋王朝后,立长子杨勇为太子。但是作为勇弟的杨广,却整天在窥伺太子位。
杨广是个绝顶的聪明人,他不是采取简单地加害对方的办法,而是从各方面尽力表现自己,以求获得父皇的好感。他先是装出一副谦恭好士的模样,以广揽人心。“上及后每遣左右至广所,无贵贱,广必与萧妃迎门接引,为设美馔,申以厚礼;婢仆往来者,无不称其仁孝。”特别是每打听到皇父要来自己的住所,便悉匿美姬于别室,惟留老丑者,衣以缦彩,给事左右,屏帐该用缣素,故绝器乐之弦不令拂去尘埃。”出身农家且艰苦朴素惯了的杨坚,很快就上了小儿子设计的当,进入他精心编制的圈套。“王见之,以为不好声色。还宫,以语侍臣,意甚喜。侍臣皆称幸,由是爱之特异诸子。”并最终废了太子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杨坚病逝后,杨广接替帝位,就是中国历史上最荒淫无道、臭名昭著的隋炀帝。
谁说林彪不读书,他不但读而且读得很仔细。他不是有句名言叫“活学活用”吗?从他读“通鉴”这两个段落画“杠杠”,就充分说明他自己是“活学活用”的“模范”。建国初期,他因拒绝去抗美援朝而引起高层诟病。当时他的托词是:多病,身体不佳。在后一段时间内,他几乎全在“养病”中度日子,基本上很少参加中央的活动。其实,他就是在运用诈术,在诈术所营造的空间里窥测方向。1959年“庐山会议”上毛泽东发动对彭德怀的批判,一直深居简出的他,认为机会来了,一反过去萎靡不振的常态,一下子兴奋起来,异常活跃和积极,成为路线斗争的模范并很快代彭而当上国防部部长、主持军委工作。请想想,如果不是诈称“有病而养”,一个背着反对抗美援朝恶谥的他,能够忽而爬上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高位吗?同样,林彪之所以看中杨广投杨坚之所好而当上了太子,同样是看中了他运用诈术。他利用党内泛滥了的个人崇拜情结,瞅准了最高领导人喜欢捧颂的弱点,便“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甚至提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顶峰”的论断,这自然赢得了最高的信任。我们可以这样大胆地设想,如果林彪不是运用诈术而当上了接班人,中国的损失不会有那样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