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5年07月15日

陕西工人报北国周末-文化视野 “大学不是衙门” 中山陵风雨七十六年记 殷鉴不远 纺羊毛女 抗战时期的陕西省图书馆 炎热好读书 武大郎卖的炊饼 启先生之启 君子王美生 马君武与张学良公案联

当前版:第A3版:北国周末-文化视野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北国周末-文化视野
03

炎热好读书

郁建民

人不同,读书的习惯就不一样。书,当然随时都能读,但进入最佳境界,必须与一个人的习惯相吻合。我虽然几乎每天都读一点书,但是,读得最多最投入的要属每年盛夏的酷暑季节。

七、八月间,正值伏天,骄阳似火,热浪袭人,气温一般都在摄氏36度以上。洗刷得平滑凉快的地板可以摊着一本,明净利爽的藤几可以掀开一册,兴致好的时候,泡一杯菊花茶,腋下夹了另外的一卷走上阳台……在文字的空间入定之后,还有什么东西不能拥有?相传宋代著名易学家邵雍(谥康节,后称康节先生)隐居山林,“冬不炉,夏不扇”,专心学易。如此读书,让人首先想到的是为学之艰难。也就是说若学有所成,必当不避寒暑,忍耐饥渴,这样读书也必然是世上一大苦差事。而今看来,读书其实也有另一种境界。当你进入这种境界时,读书并不是登山蹈海,艰苦跋涉,而是清风徐来,让人流连忘返,故而冬不需炉,夏不需扇。换而言之,是读书人康节先生造就了一种如春的气候,而不是让他去忍寒负暑,康节先生自己乐在其中,我等若妄论其苦,岂不可笑?

何谓读书消暑?我们且借禅的一个故事来说说。传说印宗法师在广州法性寺讲经时,风吹幡动,一个僧人说是风动,另一个僧人说是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心动。六祖的禅性远非常人可及,但这却能开启我们的智光——读书是不是也和参禅一样呢?真正的读书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读书几十年,自觉读好书如沐春风。其中并不全是浑然忘我,而是使人的身心机能自然被调节到了寒暑难侵的状态,当书读到沉醉时,如入无人之境,那感觉竟可以宁静如湖。也不知浮世上的功名利禄抛到了几重云霄,何况区区暑热。

盛夏排除掉其他事情,就读得专一和完整,不慌不忙,消停自在。有的章节不清楚,反复读反复琢磨;有的是借助于其它书籍,也可以从容查阅。有时我选一种文体,找来各家名篇,比较着读;有时握挑一个流派,找来代表作和有关资料,一点一点地研读;也有时我抓住一个时期,选出这个时期得各家名文,边读边思索一些问题。读者读着,炎热过去了,我也充实了。

炎热促使我读书,读书帮助我战胜炎热,积多年之经验,我从中概括出两句话:炎热好读书,心静自然凉。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