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5年07月15日

陕西工人报北国周末-文化视野 “大学不是衙门” 中山陵风雨七十六年记 殷鉴不远 纺羊毛女 抗战时期的陕西省图书馆 炎热好读书 武大郎卖的炊饼 启先生之启 君子王美生 马君武与张学良公案联

当前版:第A3版:北国周末-文化视野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北国周末-文化视野
03

君子王美生

孔明

刚才,见到朋友刘小平,他说王美生已经走了,走了多年了。我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再四追问,他说他见过王先生的儿子,是真的。我就呆了,没有了话语。朋友辞去,闭了门沉思。多年了,和他断了音信。听说他搬家了,因为脚疾,不做书的生意了。除此而外,再无别的信息。我是一直记着他,他的名字,不但与我的两本书共存,而且与我心灵的感激共存。

1995年的春天,乍暖还寒。一日,经作家孙兴盛先生介绍,我认识了王美生先生。当时,他和夫人做着图书的生意,正火,古城的书商少有不认识他的。他说,我发在报刊杂志上的文章,他和夫人看了不少,觉得很有味道,问我够不够结集出版。我喜出望外,却不敢当真。我是出版社的编辑,知道出书的艰难。书商做书,为的是赚钱,我的书能赚钱吗?王先生当下就打消了我顾虑。他说:“你只负责结集,别的不要你管。”我半信了他的话,很快将编选的文章交给了他,很不自信地等待着结果。当“匆匆春又归去”的时候,王美生夫妇给我送来了春天的喜悦:我的随笔《说爱》出版了!桔红的封面,温馨的气息,捧在手上,真有点陶醉。这是我出版的第一本书呵!背过了人,我吻了我的书。

《说爱》的发行还好,报刊杂志都有了评论。这年秋,孙先生鼓动我趁热打铁,出版《说爱》的姊妹篇《谈情》。我一时头脑发热,接受了建议,未征求王先生意见,自己先整理出集子来。那时他住在长安县的韦曲,找见他真费了一番周折。刚在客厅坐下,就发现茶几上放着我发表在《西安晚报》上的几篇文章。这是个强烈而美好的信号,它至少说明王先生对我的文章仍抱有兴趣。果不其然,孙先生一言既出,王先生马上附和。我的《谈情》就这样也问世了。

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与王先生是名副其实的君子之交。我们没有吃过饭,也没有过礼尚往来。那年头,个人做图书,像小脚女人走路,颤巍巍,不容易。时而南,时而北,风里来,雨里去,想见个一面,难!即便是在我出书的日子里,约见了他,也是笑一笑,握个手,急忙说事,连喝茶的工夫都没有。我所能做的,就是把感激写在两本书的后记里。逢着知心的朋友,说到我的散文、我的书,衷心绕不开王美生。就有朋友想见他,希望出书也得到他的帮助。有成的,也有不成的。他的憨厚写在脸上,正直体现在一言一行上。他做书就如同他做人,不随波逐流,更不合污同流。有些图书,严肃得连出版社都敬而远之,他却笑呵呵接过手,做得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这一点,无论是和他合作过的出版社,还是第二渠道,都有口皆碑。作为生意人,他值得人信赖和尊敬。

他却去了,而且是不辞而别。我不知道他在弥留人间的日子里,是否想到过这人间还有一个名叫张孔明的人感念着他的好。君子不言谢,君子坦荡荡。在我心里,他是君子。君子走了,风范却长存。作为他的朋友,努力做君子,应该是对他最好的纪念吧!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