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失败原因何在
·文犀黎·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看病不知药价高。本人向来以健康自居,到医院不知如何挂号,到药店说不准药名,偶尔买点感冒咳嗽之类的消炎药,三块五快,最多十元八元,感觉不到药价高与不高的问题。近年随着年纪的增大,有些慢性病就找上门来了,年初前列腺出了毛病,医生给开了两种中成药,一种是28元一盒,只能吃两天,一种是54元一瓶,能吃五天,每天的药费就是25元。心想反正医疗本上有钱,狠心吃吧,身体要紧。可没想到前列腺是迁延难愈之病,三个月未见明显好转,医生给换了一种中药,价钱差不太多,加上一种西药,叫做中西结合施治。西药总该便宜些吧?就连保列治这类洋药,也要80元一盒,每盒只有10小粒,每天就是8元。半年下来我苦心积攒了十几年的医疗保险本上的3千多元钱花得精光,连存折上的过河钱数字也开始减少了。我真担心,就这一点小病就会使我倾家荡产。
我不由得想,药的成本真地那么高吗?我吃的几种中成药主要成分也就是黄连、赤芍、泽泻、山药、茯苓之类的常见药,没有什么龙肝、凤髓无法弄到的稀奇古怪药品或者野山参等珍稀名贵中草药,而且如今的药材都是人工培育居多,收购时稀烂贱的,何以做成胶囊和片片竟都成了高价商品?是因为加工细了点,所谓的纳米技术?现代科技也不需要太高的代价。是因为包装讲究了点?再讲究的包装也不过是些纸盒子,怎么就那么值钱?再说叫保列治或者康列苏的非那雄胺片,用什么珍贵化学药品合成的,5毫克竟值8元钱?真是万思不得其解,想来想去,只能回到我们的医疗体制改革上。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公费医疗制,国家职工拿着个本就可以看病,方便了百姓,国家却背着沉重的财政负担。如今改革成医疗保险制度,国家、单位、个人各负担一部分,国家负担减轻了,百姓负担却加重了。这种沉重的负担主要还不是明地里需要自己承担的那部分医疗费,而是暗地里需要承担起医药市场全部的高额商业利润。医药市场一放开,药价就扶摇直上,三十年间,药价长了几十倍。生产厂家要赚钱,近些年确实涌现出不少颇具规模拥有巨资的医药大企业。经销商要赚钱,打开医药方面的网页,看不到多少对药品的详细介绍和患者的反馈,大都是招商广告。药店要赚钱,这些年开药店成了最赚钱的买卖之一;人总要得病,得病就得吃药,尽管各地对药店的审批都很严格,但大大小小的药店还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笔者家附近一条很不繁华的小街上就有四家药店。医院要赚钱,我们到医院看病,挂号费很便宜,医院靠什么盖大楼?靠什么添设备?靠什么发奖金搞福利?靠的就是各种药品的高利润包括医院本身的加价。
医药市场使很多人赚得盆满瓢满,甚至富得流油,成为医疗体制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当然国家和地方政府也是受益者,增加了税收,扩大了就业。但却苦了百姓。如笔者辈还算工薪稍高的一族,医疗保险也还多些,那些没有医疗保险的农民和第三产业的职工呢?那些低工资的阶层呢?他们每月的工资不过三五百元钱,他们能每天花二十几元一个月费去七八百元去买药治病吗?像什么肝胃等慢性炎症,腰疼腿疼,什么高血压、糖尿病这类暂时不会危及生命的疾病只能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不看病,不吃药,硬挺着!至于得了重病急病看不起的又有多少?百姓看病难、买药难早就成为了重要的社会问题。
据说药品最近又要降价了。据央视报道,国家发改委近期将出台我国最大幅度的药品降价方案。这应该是第17次药品降价了。以往的16次降价,“涉及到了800多种化学药品和300多种中成药,而且平均降价幅度达到了15%。”按理说,老百姓看病难、买药难的问题应该得到一些解决。其实不然!实际情况是,药品的一次次降价,都是对药品不断涨价的平抑措施,老百姓的看病难,买药难的现象非但没有缓解,反而表现出日趋严重的发展态势。正像一位网友所说的“老百姓也着着实实地,一次又一次地领教了被‘忽悠’了的感觉。”一次次降价,只能是一次次涨价后的小修小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改革不但要考虑经济的发展,也要考虑百姓的切身利益,如果某项改革收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百姓从中不但得不到实惠,还受到一定损害,就不能说这种改革是成功的。目前世界好多国家还是把医疗卫生当作社会福利事业来发展,而不是走完全市场化的道路。如果我们的决策者能制定出相应的政策,让所有的制药厂、药店、医院都能做到切实为百姓的健康而生产,为百姓的健康而经营,为百姓的健康而行医,而不是恰恰相反,从研制开发到生产销售各个环节都千方百计地从百姓身上去榨取高额利润,我国老百姓的看病难、买药难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