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5年09月02日
北国周末-焦点话题·文化视野
02

样板戏情结

·金俊荣·

最近,电视里又上演了重新排演的现代京剧《杜鹃山》,演员有年轻的一代,也有当初《杜鹃山》作为样板戏时红遍大江南北的老一辈,比如杨春霞等。那熟悉的旋律,婉转的唱段仍能吸引我的注意力。

“样板戏”这个词藻出现在文革,所以,很多人对样板戏的记忆是与文革相连的。有的人就听不得唱样板戏,是因其勾起了不堪回首的往事;有的人出口能唱的只有样板戏,因为习惯使然。而今,文革过去了,样板戏却没有消亡,对样板戏既不热爱又割舍不了的情怀,颇令人玩味。

生命是多么需要有乐趣呀!不能畅快大笑的时候,苦中作乐也许是唯一的选择。那时除了做“看客”聊解一时之忧以外,可资苦中作乐的,就是样板戏了。

“看客”所看的是批斗台上上演的斗与被斗。那时既不斗别人也不被别人斗的人是少数,这种人不是“扶不上墙的赖狗”,就是有大智慧可以置身事外的人。你要对批斗别人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你才可能免于被别人批斗,当然,你今天批斗别人明天你就被别人批斗的事也不少,所以,在批斗别人的时候你投入的热情高一点也可以起到心理平衡作用。

台上台下有天壤之别吧,看客们能从中品出一些快感是不足为奇的。

相比之下,样板戏能带来的快感还要单纯一些。不错,样板戏是那个时代的背景音乐,是“四人帮”扼杀文艺的工具,是假大空的代表,但对于远离政治中心的农民来说,是唯一可以娱乐的“文艺”。村头的高音喇叭里除了散发着火药味的斗争动员之外,就是播放样板戏。那时最重要的文艺活动恐怕要数晚上看露天电影了,本村的、邻村的甚至十里八里之外的村子演电影都会使人有热情,所看的电影也大多是样板戏。很多村里都有自己排演的样板戏,在开大会的时候有人来一段清唱就更是平常了。在你吃饭、睡觉、聊天、劳作、娱乐时,耳边总是时起时伏地缭绕这些声音,不管你喜不喜欢,它总能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

样板戏是畸形年代的产物,但是,不仅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它与人们的生命相连,而且现在仍然被排演、被出新,也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不过,事随境迁,现在的欣赏比之过去有了大的不同。文革年代,样板戏是靠极权获得极端地位的,而且它的存在使其他的一切遭到了封杀,经历过文革炼狱之苦的人们是有权利深恶而痛绝之的。其实更应深恶痛绝的是那个年代,是那种极端的做法,而不应该是它们,也不应是它们的编剧、导演、演员,因为他们也是受害者。如果抛开样板戏出炉的背景,单纯把它作为“革命现代京剧”,对一个戏迷来说,他才不管它的虚假的理想、神化的英雄、大团圆的结局呢!他所欣赏的也许只是阿庆嫂的机智,李玉和一家的铮铮铁骨,柯湘的传奇,还有那难忘的岁月等等。能够留在记忆里的,不光是值得留恋的东西,还有那种使人百感交集的东西。

文革的尘埃散尽,我们走到了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样板戏没有了它昔日的辉煌,可以得到更纯粹的欣赏,观众可以追星“四大天王”,当然也可以唱两段样板戏。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