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航天时代电子公司771所
嫦娥的“大脑”“神经系统”来自这里
编者的话:
“嫦娥”探月,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我省是国防科技大省,在“嫦娥”卫星的研制生产中承担了不少重要部件,有动力系统(航天六院;本报已报道)、计算机系统(航天771所)、惯导系统(航天7107厂)、传输系统(航天504所)、成像系统(中科院西安光机研究所)等。读者可从下面一组文章了解我省这些厂所承担的项目,对他们加以了解。
嫦娥要上天,火箭是翅膀,翅膀靠大脑指挥,这个大脑就是计算机。大脑要传达指令,又离不开神经系统,也就是集成电路系统。在火箭推动卫星升空阶段,有一台箭载计算机,主要控制火箭;在嫦娥卫星脱离火箭进入太空后,还有一台星载计算机,指挥嫦娥。这两台空间计算机以及集成电路系统均由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771研究所研制生产。
箭载计算机,就是安装在火箭上的计算机,它是火箭的大脑。火箭点火、起飞推进阶段,火箭飞行过程中方向的控制,速度调整,从一节火箭到二节火箭过渡,进入预定轨道飞行,全靠的是计算机控制。在卫星进入预定轨道飞行前,地面不能对其发出指令,此时的指令程序都是在起飞之前计算好的,箭星分离时间、分离方法都离不开箭载计算机。
与我们平常使用的计算机相比,箭载计算机要求具有极高的可靠性。这是因为,我们普通的计算机如果出现蓝屏、死机现象,通过重新启动就可以了。但在火箭上,死机就意为着失败。771所研制的箭载计算机,成功率可达到0.9998,也就是说,实验10000次,仅有2次可能发生故障。
提高计算机可靠性的核心技术叫“冗余技术”,为此次嫦娥保驾护航的箭载计算机首次采用三冗余技术。主任设计师赵向荣告诉记者:冗余大致相当于一条电路回路,我们平常使用计算机都是单冗余设计。电脑一旦遇故障,不能正常使用。如果是双冗余设计,计算机在第一条回路遇到故障后,会自动选择第二条回路,此时如果第二条回路仍然故障,计算机将自动选择第三条回路。
771所为嫦娥一号研制的另一台计算机是星载计算机,安装在卫星上。这台计算机是卫星数据管理系统的核心,负责星上任务调度,遥控、遥测管理,把探测采集到数据打包后传输到地面管理系统。
为适应太空复杂的环境,计算机制成后,要经过高温、低温和辐射试验。用于嫦娥一号的两台计算机其外形看呈立方体,和普通计算机差别不大,根据不同的需要,其高度和大小会有所不同。星载计算机对体积和重量有严格要求,这也是研制的一个难题。嫦娥工程研制组主任设计师唐雪容提出了计算机无盲区设计,确保了其安全性。当然,还有该所的集成电路,其中包括半导体集成电路14个品种、1955只,混合集成电路29个品种、2389只。共计44个品种、4344只。全是该所研制生产的,质量必须是百分之百。
本报记者 柳江河 通讯员 赵燕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