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航天504所
用“眼睛”和“耳朵”让“嫦娥”传回佳音
在遥远的38万公里以外的“嫦娥”,如何保持与地面的联系,如何能把在飞行中拍摄的清晰图像传到地面、绕月飞行时播放音乐、如何听从地面发出的指令,其传输子系统和天线的作用相当重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504所)就承担着这一重要的任务。有人把这形象的比喻为:嫦娥的天线是“耳朵”,传输子系统则是其“眼睛”。
504所是我国空间飞行器有效载荷研制的骨干单位。在我国自行研制并成功发射的60多颗卫星和“神舟”系列飞船上,研究所提供了大量有效载荷及测控跟踪系统设备。到目前为至,共获得国家、部、省各种科技进步奖400多项,多次荣立一等功,被评为航天系统有重大贡献单位。
测控全项天线技术负责人凌闽河告诉记者:地面对卫星进行定轨,定距离,就是靠天线,要求信号的功能非常强大,否则收不到信号,会与卫星失去联系。我们所研制的天线在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阶段、飞行阶段、到达月球上空等全过程都给与重要支持,其功能正如嫦娥一号卫星的眼睛、耳朵和嘴巴,卫星哪里不舒服了、周围环境有什么冷暖变化、宇宙射线强度如何等等,就是通过它来传达给地面。
记者看到了其中的信标天线,这是一个比手掌大的黄色竹笋状的锥体,也就是这个不起眼的东西,要把38万公里以外的信号传回来,其技术含量可想而知。
凌闽河说,你可不要小看这个东西不大,其材料的技术含量是很高的。在月球环境下要保持正常的工作,必须要经受住200度的高温和零下180度的低温。天线就像卫星的耳朵,要能听到。否则,就会失去联系。
有人说,数传子系统是嫦娥的嘴,有什么话,发什么音靠的是他。我国曾经发射的东方红一号卫星,传到地面的东方红乐曲就是504所传输系统的功劳。如今在嫦娥上发回到地面的科学数据、语音信号、选定的乐曲等又是这个传输系统在发挥作用。记者采访该项目副主任设计师唐浩时,发现他的头部有一个近十公分的疤痕,才知道在初样设计阶段,他刚刚动完脑部开刀手术摘除肿瘤,医生嘱咐最少休息半年,但他放心不下手头的研制工作,不听同事领导的劝阻,忍着剧痛执拗地返回研制现场投入工作。在科研攻关方面,科研人员打破了层层封锁,不但战胜了科学领域一个又一个困难,关键还要战胜自己,像唐浩这样的科技人员,504所还有一大批。 本报记者 柳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