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张雪梅:“这时候需要工会说话”
(上接一版)办公进大院工资列预算
张雪梅是2000年4月当选城固县总工会主席的。这位全国“三八红旗手”一走进工会,发现工会竟是如此的破败:泥巴围墙,乱草疯长。仔细一了解才知道:工会自收自支,微薄的会费连工资都保不住,更别谈开展工作了。工会办公在工人俱乐部,远离县委、县政府,工作很难引起党政重视,和其他党政部门很少联系,非常自闭。
这可不行!张雪梅立马风风火火地跑开了,游说各方领导。跑到县委,要求把工会搬进县委大院;跑到县政府,要求把工会干部工资列入财政预算,要求与县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与县人劳局、工商联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不到半年,问题全部解决。
县总工会由此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
第二年,新《工会法》颁布。张雪梅闭门不出研读新法,3天后她对大家说:“要人。”当天就向县委打报告:要求在16个局级系统建立工会,配副科级并进入局党组的专职工会工委主任,常委会一次通过。
16个局分别建立了工会
之后,乡镇怎么办?她又风风火火到乡镇调研,调研一结束马上再向常委会专题汇报,要求按照“有机构、有标识、有房屋、有人员”的标准组建乡镇工会,配兼职主任,常委会又一次通过。
但张雪梅还没完。县属企业本应是工会工作的支撑点,却长期无人管、无人问、无人干。张雪梅调研后,要求各企业建立工会,并配备享受行政副职待遇的专职工会主席,常委会再一次通过。
张雪梅用她的泼辣、果敢和雷厉风行,迅速借助党政的权威在全县建立起了工会组织体系。
但非公企业的建会和组织农民工入会却不能用这个办法,怎么办?
张雪梅把各系统工委、乡镇委主任召回来分成6个组,每组给20个企业的硬任务。各组带着1000本《工会法》、会员证等出发了。3个月后,建会140家,发展会员1.2万人。
喜欢“揽事”帮人到底
张雪梅敢于担当的性格还体现在对困难职工的帮扶上,别人碰到这些事可能会绕着走,她却主动“揽事”,而且总是帮不到底不罢休。
2003年底,张雪梅在私企调研,无意间发现一职工两根手指残疾,一问方知是被机器所伤。她立即问:“老板给你药费了吗?你们参加工伤保险了吗?”职工回答:“是我自己不小心,和老板没关系。”张雪梅立即叫来私企负责人,向他们宣讲法规,最后说:“这是工伤事故,企业必须承担医疗费,必须为所有工人补办工伤保险。”事后,张雪梅不依不饶地督促,最后老板为那个职工补偿了3865元医疗费,并按规定给所有职工补办了工伤保险。
还有一次,张雪梅得知原城固鞋厂职工韩素文及丈夫、两个儿子先后下岗,家庭生活非常困难。她就立刻让困难职工援助中心先紧急救助他们的生活,然后她亲自去找破产清算组,落实了韩素文小儿子的就业;之后又多次找民政局,帮助他们加入低保。
类似主动揽来并一抓到底地解决的事情,在张雪梅身上不知发生过多少起。工会干部们介绍,在工会工作近8年,张雪梅平均每天都要解决一个职工的具体问题,平均每天都要接待一名上访职工,平均每天都有一个电话是打给工人的。
个性话语至今犹响
风风火火、快人快语的张雪梅说起话来,充满个性。张雪梅语言表达上的生动有趣让人难以忘记。“那是因为她对工会工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同事们至今还这么说。
关于工会工作的定位,张雪梅是这样说的:“对县委我们要说职工的话;对职工我们要说党的话;对工会干部我们要说老实话。”
下属单位工人俱乐部长期是工会的包袱,人员闲散,资产闲置。张雪梅动员大家想方设法扭转困局,这时有的就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有的直接要求拨款。张雪梅就操着浓厚城固口音说:“邓小平同志说过,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对你们而言,就是不干活,钱是不会从地里冒出来的。”
“县总工会成立三十多年来,没有一名干部被提拔使用。”对此,她提出:“关心工会干部,最主要是关心他们的成长。”2006年,党委换届,张雪梅反复找组织汇报,最终有一名工会干部被举荐到领导岗位,使工会干部提拔实现了零的突破。
非公企业建会异常之难,不少人有畏难情绪。张雪梅给工会干部做工作:“有条件,要干好工作;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好工作。”
(毛浓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