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07日
企业新闻
02

把病人当成亲人

——记西安市中心医院护理中心经理刘维维

今年9月2日,来自西安市的78岁老人刘永春要在西安市中心医院做胆结石手术,病急加之儿女都不在身边,年龄大的他上手术台前心里特别害怕,担心无人照顾他。这时,医护人员告诉他:“您不要害怕,我们这儿有专业的陪护队伍!”接到通知后,护理中心经理刘维维立即带领护理人员来到病房,要对老人进行全程陪护。老人说:“我没带多余的钱!”刘维维说:“先看病,等您病好了,再给陪护费也不迟。”之后,在术后的恢复期内,陪护人员每天给老人买饭倒水,喂药按摩,端屎倒尿,白天黑夜,像亲人一样时刻陪伴在他身边。出院的当天,老人偷偷叫上医院的一名保安,从家里取来护理费交给刘维维。同病房的病友开玩笑说:“老刘,你不是没有带钱吗?”他高兴地说:“陪护人员把我照顾得比儿女还好!不给人家钱心里过意不去。”

“把病人当成亲人。”这是刘维维和她的陪护团队用实际行动诠释的一句座右铭。而刘维维学会照顾病人是从照顾有病的婆婆开始的。

今年刚47岁的刘维维原是西安华联皮革公司的一名下岗职工,早在十几年前,她就在待岗中艰难度日,直到2004年才正式下岗。下岗后,她勇于创业,远赴深圳开了一家“陕西风味”餐馆。由于吃苦耐劳,和气经营,仅仅半年时间,餐馆的生意就好了起来。干了一年后,她准备将餐馆扩张一下,正当她准备放手大干的时候,婆婆因患老年痴呆症急需人照顾,她便收拾餐馆,急急忙忙跑回西安照顾婆婆。在照顾婆婆期间,她买来相关陪护书籍,并时常请教医生,一点一滴学习专业陪护知识,并逐渐成为陪护的行家里手。几年后,丈夫也下岗了,家庭生活陷入困境。她想,有了丈夫照顾婆婆,她就可以出去找点活干,以减轻家庭负担。她又学习了裁缝技术,每天从文艺路布匹市场批发一些布,拿回来在家门口做衣服,开始了第二次创业。虽然,她的手艺是一流的,但现在人们喜欢买成衣,生意并不好,在坚持做了一段时间后,她把目光投向陪护行业。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和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照顾病中的老人越来越成为许多家庭的负担。我国又进入了老龄社会,对生病孤寡老人的陪护的确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一个新兴行业。西安的一些大医院,虽然有陪护人员,但陪护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水平低、行业没有规范、服务意识差等都制约着陪护行业的健康发展。刘维维想打造一支专业水平高、服务意识强的陪护队伍。为此,她来到中心医院,与院领导进行深谈,结果她的想法得到了中心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被聘为医院护理中心的经理,将陪护队伍纳入医院管理之中。

从事陪护三年来,刘维维已通过岗位培训,打造了一个拥有40余名专业陪护人员的陪护队伍,这些人全是下岗职工和农民工,基本满足了西安市中心医院陪护工作的需求。他们不仅要陪护无人照顾的孤寡老人,还要承担救死扶伤中陪护任务。无论陪护什么人,刘维维要求每一个陪护人员“要把病人当成亲人!”2006年10月,120急救车从火车站送来一名四川的打工者,他叫刘晓林,去外地打工,途经西安,在火车上受伤,被送往中心医院救治。当时,他头骨骨折、颅内出血,昏迷不醒。在全力抢救时,医护人员并不知道他是哪儿人。在长达半年时间的治疗中,是刘维维派遣的陪护人员照顾着他的吃喝拉撒睡。在看到他营养不良时,所有陪护人员捐款给他买营养品。在他离开西安回老家时,他千恩万谢地对陪护说:“是西安中心医院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你们就是我在西安的亲人!”

采访时,不停有电话打来,要求刘经理派遣陪护人员,有几个电话还是别的医院的。现在刘维维常常为陪护人员不足而发愁,她说“创业难,守业更难!”老陪护员郭师傅说,刘经理不但对病人好对他们陪护人员也好,给他们管吃管住,还缴纳了“三金”。刘维维却说:“陪护工作不仅仅是照顾病人的身体,更重要的是陪护他们的心灵!”她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要重视陪护行业的发展,许多下岗职工完全可以在陪护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本报记者 阎冬 实习生 张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