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十一五”,我省结构调整成发展主动力
大力度、深层次、广范围的结构调整,使陕西经济社会在“十一五”期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5年前,留给普通民众最深刻的陕西印象,应该是苹果、煤炭、石油,暴富的陕北煤老板、油老板,以及对煤挖完了、油采空了之后陕西最富一极陕北未来的担忧。甚至不乏这样的声音:陕西的高速发展,靠的是寅吃卯粮,吃子孙后代的资源饭。
而实际情况则是,在5年时间里,陕西实现了从工业化中期前半阶段进入到后半阶段的跨越。能源化工基地由一般意义的挖煤、卖煤,采油、卖原油向实施煤向电力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气油盐向化工产品转化“三个转化”的转变,新型能源化工产业格局初步形成;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蓬勃崛起,在全国占有重要一席。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全国第一,成为果汁和鲜果的重要出口基地。
“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最快、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5年。大力度的结构调整无疑是这辉煌五年的主要推动力。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卫星遥感发现,中国陕北神木一带发生大面积火灾……后经有关部门核实,原来是神木人正在明火堆烧炼兰炭。
兰炭是榆林转化原煤最多、从业人数最多、产值规模最大的煤化工产业,有从业人员3.4万多人,产值逾百亿元。兰炭及下游产业是原煤县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特别是神木、府谷两县,2007年兰炭及下游产业实现产值分别占到两县工业总产值的48.66%和68%,仅兰炭及下游产业创造的税费就占到地方税费收入的30%左右。
在制造出丰厚财富的同时,兰炭的生产也严重污染着生态环境,成为榆林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2007年,榆林市痛下决心,积极推动兰炭科技重大技术创新;同时,研究制定兰炭产业国家标准,为全国兰炭产业求得“通行证”。
榆林的“断腕”之举,最终使一直处于“黑户”的陕西兰炭产业绝地逢生。2009年,榆林兰炭产能从2004万吨提升到3147万吨,占到全国兰炭总产能的一半以上;转化原煤1441万吨,占当年榆林市原煤转化总量的45.6%。
还有享誉国内外,种植面积、产量全国第一,果汁具有世界定价权的陕西苹果产业,为提高果品质量而推广的高接换头和间伐,无不是以牺牲眼前利益的短痛来换取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5年前,到苹果基地县参观苹果产业,会被领到精心打造的示范园。如今,在果区已经基本没有了示范园与非示范园之分,即使是在偏远的山区,也能看到修剪得整齐划一的果树,粘虫板等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 (王永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