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3年09月23日

陕西工人报憩心亭 大秦帝国第一王——赢驷 鼓乐 苍山落日 品味秋天 夜读 故乡的炊烟 搅团 广告 广告

当前版:第A4版:憩心亭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憩心亭
04

大秦帝国第一王——赢驷

文/朱耀儒

赢驷(公元前356一公元前311),即秦惠文王,秦孝公之子。他是秦国的第二个国君,公元前337年—311年在位,执政共计26年。从19岁即位开始,他就显示出了卓越的治国才华。他所实施的一系列举措,都无可辩驳地说明他是一位雄才大略、高瞻远瞩、决策果断、魄力超群而又慧眼识珠、任贤用能、甄拔人才的国君。战国时期,国君一般都称“公”,如赢驷的父亲就被称为秦孝公。而赢驷则在公元前325年自称为王,改元为更元元年。如此一来,他便成了大秦帝国第一个王。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赢驷即位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铲除异己,立相分权。他先是除灭了位高权重的大良造商鞅,接着又除掉了公子虔和公孙贾及其大量党羽,消除了国家最高机构的内患之虞。早在秦孝公时期,执掌军政大权而又独断专行的商鞅就对国君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但秦孝公并没有来得及对商鞅采取什么措施。赢驷清除商鞅等异己分子,出色地完成了秦孝公没有完成的收尾工作。从秦孝公开始,秦国没有设过宰相,只有将相合一的大良造。大良造主管军、政、民,权力很大,是对君权的一个巨大威胁。尤其是在商鞅担任大良造后,更是重权在握,炙手可热。赢驷在任公孙衍为大良造以后,大良造依然集各种权力于一身,大有左右国君之势。为了消除对国君的威胁,赢驷便开始对大良造实施分权策略。他在公元前328年开始设立相邦,任张仪为秦国第一相邦。这样,就把大良造原来的相权剥离出来,使大良造成了单纯的最高军事职务。即使有了宰相,赢驷也不是放手不管,而是勤于政事,亲自主持政局,剥夺了宰相的许多权力,使秦国的相邦实际上只相当于外相,约等于今天的外交部长。这些举措的实施,极大地巩固了国君的权力。

作为大秦帝国第一王,赢驷的最大功绩是扩疆拓土,壮大实力。他在巩固既得权力之后,从公元前330年开始,连续三年东进攻魏,势如破竹般夺城取地,大胜而归。第一战破魏军于雕阴(今陕西甘泉县南),得河西地面;第二战取河东的汾阳(今山西万荣县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县)、焦城(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曲沃(今河南三峡市西南)。第三战魏国割让上郡15县(今陕西东北部地区)给秦国。从此,秦国不仅把魏国黄河以西的地盘全部并吞,而且在黄河的东岸建立了东进的前进阵地。公元前318年,魏、楚、赵、燕、韩五国联合攻秦,赢驷派樗里疾率大军在修鱼大破魏、赵、韩三国联军,打击了联军的嚣张气焰。公元前316年,赢驷用司马错之策进攻西南最强大的蜀国,大破蜀军于葭萌关(今四川剑阁东北),蜀王被杀,蜀国遂亡。公元前315年,赢驷派兵伐在西北造成威胁的义渠,取得义渠25城,在西北占有了大片的优良牧场。公元前312年,赢驷命魏章率领公子疾、甘茂在丹阳(今河南西峡以南、丹水以北地区)大败楚军,占领了汉中,解除了楚国对秦国的威胁。从此,秦国的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大片,使秦国的领土面积骤然扩大了数倍,对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之势。赢驷就这样攻魏抗联、破楚灭蜀,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扩大疆域的可喜成果,而且采用了张仪的连横之策,实行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打退了六国的进攻,取得了政治外交上的胜利,为后来秦王赢政扫灭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慧眼识珠、任贤用能、甄拔人才是赢驷取得重大政绩的关键。他不仅重用赢华、异母弟公子疾等秦人,也重用了大量的外籍能臣。诸如公孙衍、张仪、魏章、司马错等魏人都能为赢驷重用。魏国本来是一个盛产军事家和外交家的国家,但昏庸暴戾的魏王却不识才、不重用,他们便纷纷跑到秦国来效力。公孙衍和张仪就不必说了,魏章在攻楚战争中连败楚齐名将,夺取了战略要地汉中,功劳卓著。司马错是历经惠王、武王、昭王的三朝元老,在伐蜀、楚、魏、韩等国的战争中,更是功不可没。除了魏人,赢驷还重用了楚人甘茂。甘茂虽然在大败楚军的战争中只是个副将,但他忠勇无比,越战越勇,连续擒杀楚国数名战将,威震寰宇。如果赢驷不能识人善任,不能不拘一格地重用人才良将,他绝对是不会取得重大政绩的,也绝对不会彪炳史册的。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