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3年09月23日

陕西工人报憩心亭 大秦帝国第一王——赢驷 鼓乐 苍山落日 品味秋天 夜读 故乡的炊烟 搅团 广告 广告

当前版:第A4版:憩心亭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憩心亭
04

故乡的炊烟

文/王如明

多少年了,故乡的炊烟常常在心头缭绕着,缠绵悱恻,挥之不去。那炊烟氤氲在心间,人也仿佛回到故里,在故乡的炊烟中盘桓、沉醉。

小孩子都喜欢赖被窝,尤其是冬天,很不情愿离开那暖和的被窝,我小时也不例外。每天清晨,奶奶总是三遍五遍地呼唤,我才从被窝里爬起。离开暖和的被窝,扑鼻而来的是温暖的炊烟气息。冬天的农村,为了暖房,住的地方和灶房是在一起的,满屋子都是米粥与炊烟混合的香味。有时炒菜,不仅小屋,整个农家院落,整个街道都弥漫着炊烟中的饭菜香。那时的学龄前儿童,可不像现在这么多的幼教、补习、培训,能多少帮大人干些杂活儿,大部分时间,则是在野外疯玩。每到傍晚,奶奶总是站在村口,呼唤着野地里玩疯了的我回家吃饭。远远听到奶奶的呼唤,才觉得肚子饿了,望一眼雾霭中浓浓的炊烟,也嗅到了饭菜的香甜。儿时看炊烟,那炊烟不论在晚霞中还是在暮霭中都是绚丽的;嗅炊烟,那炊烟不论混合了麦草味儿还是牛粪味儿,都是香甜的。

后来上高小,要去乡里,离家三四里,住校。五十年代住校条件的艰苦可想而知。数九寒天,教室无炉火,宿舍如冰窖,手脚冻得肿胀。过去在村里上学,一放学便可回家,先烤火,再吃饭。上了高小,不允许了。于是小小年纪,就怀念上初小的日子。到了周末,迫不及待地往家跑。当能看见“暖暖远人村,依依墟烟里”的王薛村时,我竟有了想哭的冲动。走进村子,人一下子被浓浓的炊烟包裹,心也被温暖包裹。那种温暖刻骨铭心。

1967年春天回故乡,是我自小离乡8年后的第一次返回故乡。故乡还记得我这个游子吗?当快要接近村子时,心忐忑着,也激动着,真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又想起“孤烟村际起,归雁天边去”的诗句,我这个飞到天边去的孤雁归来了,故乡啊,你还是我印象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故乡吗?我一身戈壁风沙,满脸漠风雕塑的印记,你还认得出我吗?我一身烂衫,两手空空,没给您带任何礼物,没给您任何回报,您不怪罪我吗?走到村口,不敢进村,但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混合了饭菜香甜的炊烟味儿,那么熟悉,那么亲切,那么真情,它幻化成奶奶疼爱的抚摸,慈爱的笑靥,我一下湿了眼窝。故乡并没有嫌弃我,尽管家中已没有任何直系亲属,奶奶也早已过世,那些天,我仍在故乡的炊烟中幸福着、温暖着、感动着、沉醉着。啊!缭绕在故乡上空的炊烟,蕴藉着浓浓的真情哩。

读了些书,又觉得故乡的炊烟是有诗意的。有时是古体诗,有时是朦胧诗,有时是朗诵诗,有时宛若清越隽永的小调。这种诗意盘桓在心头,不仅让人温暖、感动,不忘故乡的哺育;也让人激奋、上进,不忘故乡的期冀;还让人静雅、诗心,把它变成一种艺术珍存。在塞外,在边关,在大漠,在城镇,不管在何处,对故乡绵绵不尽的思念过程,就是欣赏一幅立体国画的过程。我在这幅水墨国画中徜徉,也在这幅画卷中寻求心灵的归属与慰籍。这幅永远欣赏不够的水墨画卷哟,我怎能不将你仔细收藏和珍存!

故乡的炊烟又一次袅袅升起,那一缕缕温暖的、甜美的、有真情的、有诗意的炊烟再次在王薛村的上空飘动,让我如梦如幻,如痴如醉。我的思绪也如一缕缕炊烟,弥漫在故乡的村落和田野,我又一次在故乡的怀抱中进入温柔的梦乡。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