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4年02月21日

陕西工人报延长石油专刊-副刊 父亲与秦腔 五陵塬抒怀 绿意 黄土高原 金豆开花 只会做饭的老李 人间美味

当前版:第A8版:延长石油专刊-副刊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延长石油专刊-副刊
08

父亲与秦腔

·唐云岗·

我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生除了下苦,过日子,其他爱好几乎没有。但和村里所有下苦人一样,父亲对秦腔却情有独钟。

我小的时候,正直文革,古装戏不能上演,只有几台样板戏偶尔能从大队的大喇叭里听到,父亲的愿望便是买一个收音机。因为收音机里天天播放秦腔,吃饭时,农闲时拧开旋钮,慷慨激昂的秦腔旋律便会水一般地涌出。虽说是样板戏,父亲常常感叹无法和提袍甩袖,吹胡子瞪眼的古装戏相比,但毕竟是秦腔的调调,秦腔的道白呀!可那年头收音机绝对是个奢侈品,父亲一个下苦过日子的农民如何能买得起?他的愿望自然没有实现。叔父是生产队干部,攒着劲买了台“春蕾”牌收音机,父亲虽在背后说叔父有两个钱烧的,但他看叔父收音机的眼神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装戏开始上演时,父亲正在西安、临潼一带给大队卖白灰。一天,父亲要带我去西安开眼界,村里一个人让父亲捎一件东西给西安洪庆的亲戚。这个亲戚家当时有几个人我真的记不清了,但一个胖婆婆多年来我还记忆犹新。因为她对一个农民和他的儿子太好了,是真的好,绝对不是虚情假意和居高临下的好。在她家吃过晚饭后,老人家极力挽留我们住下来,还说晚上体育场演秦腔《周仁回府》,李爱琴主演,不看太可惜了。父亲开始不好意思留,但一听有戏看,还是李爱琴的《周仁回府》,他的心动了,便用商量的眼神看我。我第一次来西安,只想去大街上逛,但看着父亲乞求的眼神,只得默不作声。

戏的确是好戏,李爱琴更是演得天地泣,鬼神惊。唱《夜逃》《哭墓》时,座无虚席的体育场一片唏嘘,胖婆婆竟泣不成声。父亲虽没有出声,眼睛里却闪烁着晶莹的泪花。长这么大,我还从来没有见过父亲流过泪,无论生活过得多么艰难,也无论受到多大的委屈。是秦腔,是《周仁回府》让我看到了父亲的另一面。这一晚,我虽然没有逛成西安,却从此爱上了秦腔。

有一天,父亲背了一台十四时黑白电视机回来了。这是我们村第一台电视机,村里人自然个个艳羡不已。平日里庄稼人都很忙,晚上回到家也累的要死,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坐在电视机前。但到了陕台播放秦腔,庄稼人说啥都要过上一回戏瘾。只是苦了父亲,既要搭上电视机和电费,还要搭上茶水和纸烟,自己还看不好戏。后来,村里人都买了电视,有的还是彩电,自然不再来我家了。父亲心里虽怅怅的,却自我安慰说:“各家看各家的,才能看好,坐着看也行,躺着看也行,滋润着呢!”

看得多了,村里的人都会吼上一句两句抑或一段两段,可我从来没有听见父亲吼过。偶尔高兴了,父亲也会喊一声“王朝马汉一声叫”,却是道白。父亲就愿意老老实实地当一个秦腔的“粉丝”,比后来那些追星族还要虔诚。电视台毕竟每周只播一次秦腔,这如何能满足父亲对秦腔的眷恋?有一次,父亲来铜川看病,看见我家里有一台“红灯”牌收音机,便用商量的口吻对我说:“你要收音机也没有多大用,就让我拿回去听戏吧!”这台收音机是我获得的一个奖品,音质很好,我平时用来听新闻和流行歌,便有点舍不得。父亲走后,我忽然想起那一年父亲看叔父收音机时的眼神,一时很是后悔不迭。暑假时,上小学的儿子回老家看爷爷、奶奶,我便让他把收音机带给了父亲。从此后,这台收音机就成了父亲的伴侣。收音机里的秦腔很多,父亲却百听不厌。后来,父亲病重干不成活了,这台收音机更是成了父亲的知音,似乎只要打开收音机,听着里面的秦腔,缠磨他的病痛和忧虑便会不翼而飞。

终于,父亲扔下他的收音机,扔下他挚爱了一生的秦腔——去了。把收音机放进墓穴时,我轻轻拧开了旋钮,其时被父亲定格了的频道播放的正是秦腔,还是李爱琴的《周仁回府》,听起来却有点苍凉!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