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4年02月21日

陕西工人报延长石油专刊-副刊 父亲与秦腔 五陵塬抒怀 绿意 黄土高原 金豆开花 只会做饭的老李 人间美味

当前版:第A8版:延长石油专刊-副刊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延长石油专刊-副刊
08

人间美味

·田家声·

天上龙肉

地下鸡鱼

——谚谣

凡看过著名喜剧表演艺术家王景愚表演的哑剧小品《吃鸡》的观众,无不为其精湛的表演技艺所折服。我猜想,王先生在舞台上吃的那只“虚无的鸡”肯定是劣等厨师烹饪的半生不熟的鸡。我就曾吃过这样的鸡,是在南方一个亲戚家。生生的,白白的,淌血的,名曰“白切鸡”。挟一块啃不动,又换一块同样难以下咽。看着亲戚家的人一个个吃得津津有味,于是实实佩服了他们的好啃劲。便猜想,南方人的牙齿肯定比北方的人牙齿锋利。

其实,我家乡的人是不常食鸡的。养了母鸡图下蛋,养了公鸡为打鸣。逢年过节,偶尔吃一次鸡,也是因“鸡”“吉”之音相谐,吉(鸡)庆有余(鱼)嘛!乡下人也知鸡肉营养高,只是平素吃不起。大凡身子骨好好的人一年四季休想轻易吃只鸡(当然是指“困难”年月),惟久病之人或月婆间或才有此口福。听奶奶说,母亲坐妹妹月子时,因无钱给母亲买只母鸡炖了吃,亏狠了身子,连乳汁也少得可怜。

家乡人喜欢吃清炖鸡,说那鸡的养分全在汤汁里。干炸鸡也常吃的,只是多在宴席上。吃时用箸扒拉开,酥酥的,烂烂的,香香的,谁喜欢吃甚就吃甚。特别是那鸡爪,美其名曰“凤爪”。啃之,筋道,越嚼越有味儿,是下酒的佳肴。

鸡肉素来以味道鲜美受人青睐。南方人喜吃白切鸡,北方人喜食清炖鸡。然而,在众多的鸡类食品中,江苏常熟的“叫化鸡”、河南的“道口烧鸡”无疑是鸡肉中之佼佼者。

家居陕南山区,境内湖泊河流匮乏,那鱼虾就少得可怜。偶尔瞧见村旁池塘、小溪游来一群小鱼仔或是横着爬来一只螃蟹,便觉得十分稀奇可爱。

孩童时,最喜欢下河摸鱼捉蟹,偶尔逮着一两尾鱼仔,那个高兴劲儿比坐了皇上还舒心。就地把那鱼儿用小刀开膛破肚,刮净鱼鳞,挖一疙瘩黄泥巴包了,捡来树枝树叶生火烧烤,一会儿功夫就烤熟了。剥去泥巴,“小妖们”共享美味,情趣尽在不言中。

大人们是不喜欢吃鱼的。一年四季粗茶淡饭度日月,肚子里有食就够心满意足的了,从来没有吃鱼的习惯和口福。他们嫌那鱼有鱼腥味儿,怕那鱼刺卡在喉管里把人卡死。有一年,一个在省城工作的南方籍干部因犯“右倾错误”下放到我们村子里劳动改造。他把那池塘、小溪里的鱼仔逮的全吃完了,还吃虾、蟹、蜗牛、蛇、老鳖,甚至连老鼠、麻雀也抓来吃肉。村里的父老乡亲先是惊异,后是羡慕。有胆大的后生便学着吃,于是家乡人一染十,十染百全都学会了吃鱼,也没有人觉得那鱼有鱼腥味儿了。一旦鱼刺卡在喉咙里,仰起头“咕嘟”喝一口醋也就没事了。

家乡人最喜欢吃干炸鱼。一指头长的小鱼仔儿,油炸了吃,崩崩脆。连鱼刺也炸得酥脆不刺喉了。孩童们将那小鱼仔儿逮回来,让母亲用面粉糊了椒盐,入油锅炸,吃起来味道绝佳。鱼菜上席是自上世纪80年代才兴起来的,有鱼“有余”嘛,图个吉利。席间,有个约定俗成的讲究,就是那鱼盘里的鱼头若对准了谁,不用说必罚酒三杯。老年人多喜欢喝鱼汤,拿起汤匙不停地往嘴里灌,他们以为鱼的营养全在汤汁里了。南方人喜欢吃鱼头,说鱼脑可以补人脑,所以席间若有南方人,鱼头自然有了归属;而北方人吃鱼最厌鱼头,嫌那鱼头少肉多骨,吃起来麻烦。人不吃鱼头,那猫就沾了人的光,有口福可享了。散席时,但见家中养猫的食客从衣袋里掏出老早就准备好的塑料袋儿,将那鱼头、鱼刺及残骨收拾到一起,拿回家喂猫吃。于是,我猜想南方人脑瓜子灵,莫非是平素吃多了鱼头的缘故,而北方的猫吃多了鱼头是否也会变得聪明起来多逮些耗子?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