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豆开花
·韩星海·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称之为中和节,是唐德宗李适在贞元五年所制定的。但它在我国民间里头,却是继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后,又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俗称“龙头节”或“春龙节”,意为龙抬头的第一天。但这个节热闹和欢喜的不在城里,而在乡下农村。就在这一天,民间素有吃炒豆花的习俗,那简直乐坏了娃娃伙们,他们“咯嘣、咯嘣”吃得多开心。说起这个生活习俗,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相传武则天篡夺唐室江山后,玉帝闻知大怒,命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准降雨。当时天下大旱,百姓叫苦,天上的小白龙于心不忍违背玉帝旨意,普降甘霖。事后玉帝大怒,遂将小白龙压在山下受罪,并降旨:“玉龙降雨犯忌天规,当受人家千秋罪。若想重登灵霄阁,金豆开花方可归。”人们为了挽救小白龙,多方想法,心生一计来:让玉米、黄豆爆炒开花,当作金豆豆,以乱玉帝耳目。玉帝喜见金豆遍地开花,就将小白龙召回天堂,那天正好是二月初二。从此,每年这天家家都要炒豆,以表感恩之意流传至今。
现在,就在关中西府地区,一般在初二来临之前,人们会把元宵节剩余下来的面食和五谷杂粮,做成棋子豆来避五毒。即是用硬面加上调料,切成四方面块做成面豆,因状如棋子,故名“棋子豆”,吃起清香酥脆,别具风味。一般家庭的妇女,能做到十多个花样,成为小娃们喜盼渴望的“豆豆节”。特别有趣的是,在我的家乡扶风县一带的农村,这个“棋子豆”节流传很广,又成为正月里头结婚后新娘新郎只能偷着乐,而又不能公开的一个喜食美事。相传,很早以前,乔山脚下,美水河畔有一大户人家的美丽淑女,自幼以“父母之命,媒妁之约”嫁给了一个勤劳善良的小伙子黑牛。黑牛,名如其人,长得虎背熊腰,只知干活。劳动之余,除了吃、喝、拉、撒、睡之外,心眼实的犹如一块石头。新媳妇娶进门后,晚上睡觉,他独躺一头,一觉睡到天亮,对人类洞房花烛夜里的性文化既无兴趣又一窍一通,媳妇晚上有意瞀乱他,他竟然觉得烦。两年过后,媳妇无孕,膝下无子。公婆怨恨媳妇,劝儿休妻,娘家人又觉无脸见人,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媳妇更是哑巴吃黄莲——有苦难言,只好夹起包袱回娘家。谁知小姑子的心思和举动,又被精明贤惠的嫂子模透了。她想,圆房之事只可意会,不得言传。于是,她苦思冥想起了一个妙法,让小姑子哄骗黑牛过房事。于是,她灵机一动,自己用家的玉米,豌豆连炒带爆成为米花状,然后揉面搭调料,烙成薄饼后切成指头蛋大的碎丁,用温火烤熟,吃起来又香又脆,味美可口,成为不可多得的耐放干粮食品,第二天,心长的嫂子用口袋装好棋豆,让毛驴驮着,引着泪痕未干的小姑子重回男方家。一进家门,能说会道的嫂子就向公婆赔理道歉,说姑子年龄小,不懂事,今后一定会好的!……这“灵丹妙药”实在太灵了。到了晚上,黑牛照样睡起大觉。小姑子就按照嫂子的吩咐,在热炕的一头嗑起棋豆,“咯嘣咯嘣”的响声,惊醒了黑牛,他好奇地问:“你吃啥呢?”“我吃豆豆呢!”媳妇回答。“给我吃一把?……”黑牛讨要。“那你从被窝里爬过来……”她动情地说。
黑牛流起了口水,只好屈从,从被窝里钻了过去,正巧爬到了媳妇的精身子上面,忙要吃豆豆,媳妇又说她在嘴里噙着。当黑牛刚一张口伸出舌头,就被媳妇一下子“咬”住了,下身就象触电一般,不由得粘合在一起。又傻又实的黑牛,第一次品尝到了人生的甜果,体会到了身心的愉悦,一夜搂着媳妇不放开,就像干柴与烈火一样,一下子烧得炉火通红。从此后,每到晚上媳妇都要奖赏黑牛一大把棋豆,一来让他填饱肚子,好来精神,二为让他补充营养,尤其是豌豆,就有补虚的效果;三来夫妻俩吃棋豆,更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也让黑牛无法早睡。没多久,媳妇就有喜了。到第二年立春之后,媳妇竟然生下了“龙凤胎”,到了农历初二,正是两娃的满月之日。娘家人背着圆月礼馍,男方家准备了几桌酒席,大家一起欢天喜地为娃娃做满月,都要把善解人意的嫂子夸赞一番,说她就像观音菩萨的心肠,“送子娘娘”的绝招真灵!
此事传开后,这个风俗一直就流传下来。直至今日,每逢二月二这天早晨,在西府农村的乡间大道上,不时就会看到,人们用自行车,摩托车带着,长辈与哥嫂们都背着大包小包,里面全装满了棋豆,路远者搭汽车、乘火车都要赶去,满怀着美好的希望,专门给过门的女儿或小姑子、“凉女婿”们送棋豆礼去呢!民间传诗:二月二日春正饶,撑腰相助啖花糕。支持柴火凭身健,莫惜终岁筋斗劳。”庄稼人就以此送完一年中真正的年俗,春耕生产的大忙如火如荼,以实际行动在祭祀祀土地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