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何为贵
陈浩
中国有句老话:物以稀为贵。此言对否,我看得两说着。
先以大熊猫为例,该尤物之所以能以“国宝”居之,尽享“荣华”,备受恩宠,的确占了个“稀”字的光。如果它像野兔子那样家族兴旺,恐怕就无此“殊荣”,说不定那付厚掌也成了人类宴席上的佳肴了。由此看来,物还是以稀为贵的。但如果换个例子,就拿蚊子臭虫来说吧,这类东西既便少到寥寥,也很难与“贵”字联姻。艾滋病当初仅发现几例,却无一国将其作为“国宝”炫耀于世。所以,说物以稀为贵又似乎不太尽然。
中国乃泱泱大国,可知识分子所占的比例却很小,按说应该“贵”了。但长期以来,一个“臭”令人掩鼻。如果不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还要臭到何时,谁也难说。
如今风向变了,“臭老九”一跃成了“香老大”,随之而至的是那旷日持久,方兴未艾的“文凭热”,提干看学历,任聘讲文凭,无此本钱者,纵是骅骝之才,你也只能是“卧槽”的份儿。可见,知识分子的地位确实今非昔比了。这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实乃一大幸事。
既是幸事,必有“好事”,提干、提薪、住房……样样实在、件件诱人。谁也不是傻子,分不出香臭,于是,短短几年间,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扩大,各种“师”、“员”如雨后春笋,争相涌现。睹此盛况,凡有爱国之心者,焉能不欢欣鼓舞。然而,也偏偏有人讥以微词,不是××师不值钱了,就是××员满把抓了,好像中国的知识界已濒临人满为患的边缘,大有向第三世界输出智力的必要了。
一个只有小学或中学学历水平的人,只须经过几天、几月的“聘前”培训,即可达到中专、大专学历水平,如此神速,你信不信?若不是报纸披露,我是说死也不相信的。然而,此类堪载吉尼斯大全的奇事,就发生在湖南省安化县。该县在一次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过程中,竟查出“假学历”、“假职称”者156名,弄假者之手段花样,令人瞠目。真可谓不惧名实之不副,不耻才能之无奇,瞒心昧己,欺世盗名,早忘了当年以大老粗自居的那份荣耀,只图个而今“香老大”的实惠。呜呼!知识圣殿,有衮衮诸公充斥其间,难怪让人白眼对之了。照此下去,中国的知识分子队伍纵然浩荡成世界第一,又于国于民何益呢?看来,“不值钱论”者并非没有一点道理的。
物以何为贵,罗嗦了半天,诸君想必自有主见,笔者无须饶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