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2年05月07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负面效应 “Kiss me”的联想 图片新闻 物以何为贵 不要“马后炮” 抹黑说 识“幌”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识“幌”

郭庆晨

每天上班路过的几个饭店,门前都挂着幌。初时,以为这幌只是饭店营业的标志,久之才发现,各店所挂的幌有一个、两个、四个不等。我想,这其中一定有什么说道,只可惜本人不善饮酒,美食家的称号与我无缘,这个问号只能搁在心上。

春节时,朋友相聚。借此机会,我将心中的这一疑问列入了侃大山的话题。别说,在座的一位朋友还真明白。他告诉我,挂一个幌的是小吃,挂两个幌的大多是地方风味,挂四个幌的则经营南北大菜、包办酒席……哦,原来如此。幌不光是饭店营业的标志,也是饭店规格和档次的标识,挂幌越多,饭店的档次就越高。

然而,正当我为终于能够识幌而高兴的时候,朋友又发话了:说是这么说,可千万别全信,挂幌归挂幌,实际上可并不全是那么回事。这一句不要紧,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呛呛开了:甲说在一个挂俩幌的饭店里要了一盘川味菜,其实不过是北方味;乙说在一个四幌饭店里买的炒豆芽还不如自家做得好吃……一番乱侃之后,我又有所悟:原来,这幌上也有“谎”啊!

聚会散了,可我的思绪还萦绕在“幌”上不能解脱。我想,朋友们一定会笑我无知。“幌子”本来就是有两种含义的,它既可以作为饭店的标志,又可以理解为假借的某种名义、一种招牌。一旦作为后一种意义出现时,“幌”变“谎”的事情便是很自然的,这有什么好奇怪,有什么不好理解的呢?

自责之余,又勾起了往日的一些所见所闻。一年前在西安到延安的路上,见到不少饭店,这些饭店不但都不挂幌,而且连个店名都没有,只是用白灰或白油漆在墙上写两个字——食堂。不过,有幸走进一家,饭菜却是那么便宜、实惠、可口、可心,且有浓郁的西北风味。北京的全聚德烤鸭店、天津的“狗不理”包子铺,也都不挂幌(不知现在挂了没有),虽说饭菜的价格比陕北“食堂”的价格要高得多,却也货真价实,真正是“一分钱一分货”。无论是不挂幌的西北乡镇的“食堂”,还是同样不挂幌的大都市老字号饭店,尽管它们不以挂幌来昭示豪华或虚张声势,却实在是比某些挂着两个幌、四个幌的饭店名副其实,令人放心。

这样讲,并不是说挂幌就不好,都要一概加以否定,只是觉得那幌要挂得有名亦有其实。当挂一个的别挂俩,当挂俩的别挂四个;既然挂上了幌,就该有与其相符的饭菜。至于某些纯粹将幌当作一种欺世盗名的招牌,以幌骗客的店主,不妨按照中国人循名责实的传统,把幌的数量减一减,或是干脆把幌摘掉,省得人们把你那“幌”当“谎”来看。

以上所讲,只限于饭店,至于某些虽非饭店,却有着与某些饭店相类似的名不副实的“挂幌现象”,同样不能容忍它的存在。譬如说,印有名牌商标的假货;借名人题词、题名的等而下之的书刊;假借某种美名而举办的什么“节”;等等。不然的话,“幌”愈多、愈滥,实际内容愈少,“谎”也就愈多,人们对它们的信任程度也就愈低。这是不言自明的。为了让社会多一些真诚,摘掉那些售谎的“幌”,当不无必要。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