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魂系车桥
——记陕西省东风机械厂厂长田福林
□石富善
年已半百的田福林给人最初的印象:一个极普通的人。普通的让你无法立即把一个现代化大工厂的厂长同他这个人联系在一起,然而这一切都是事实。
正是这个极普通的人的带领下,东风机械厂才得以在1992年市场经济大海中乘风破浪,傲立潮头,取得了总产值4316万元,销售产值4554万元,利润156万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2.2倍、2.3倍和21倍的显著成绩。工厂一跃成为陕西省属军工企业的排头兵,闻名全国的微型汽车制造汽车的专业车桥厂。今年工厂的生产、销售形势更是令人鼓舞,上半年的产值、销售收入又超过去年全年的水平。
“涉足市场前,心理确实有些慌,但当你踏人市场并初步抓住市场后,你将发现,企业面前的路子可能更为宽阔”。田福林如是说。
十几年来,东风机械厂的生产经营也经历了两次大的起落。痛苦的现实使田福林深深地认识到,军工企业尽快改革单纯干军品的做法,转变观念,面向市场,大力发展民品生产。那么,从哪里人手呢?田福林默默地探索着。
1985年,有人偶然从报纸上看到一家企业招标生产汽车配件的信息,便立即拿给厂长田福林。田福林60年代末毕业于西安公路学院汽车系。专业特长使他对这个信息倍加珍视。于是,经过一套决策程序,微型汽车后桥投入了试制生产。
然而,在此后的数年时间里,由于抓了军品生产,车桥一直未能真正形成气候。企业经营再度跌人低谷。等到经历了这次大的起落后,田福林和“东风厂”的决策们彻底地醒悟了。于是,他们从市场角度再次对抓好车桥生产进行了冷静审视。“东风厂”要想走出困境,就必须紧紧抓住市场机遇大干快上。于是,“东风厂”要发展成为专业车桥厂,便成为田福林明确的奋斗目标。从1989年开始,他通过抓质量、抓销售,使铃木车桥成为省优产品,订货逐年增加,用户不断扩大。“长安”、“昌河”、“飞虎”、“汉江”等闻名全国的微型车,都相继装了该厂的后桥。
与此同时,他又把目光投向了更广大的农村市场。1991年3月,当他从一次全国性会议上获悉,洛阳拖拉机研究所要设计一种新型农用三轮车时,便立即与之合作,引入该车前后桥生产。开始因缺条件,用手“抠”了5套样品,尚未鉴定,便被闻讯赶来的长州红梅农用车辆厂采购人员软磨硬缠装箱运走了。市场看好,对他是个极大鼓舞。经过两年的努力,农用车前后桥已形成规模。田福林自豪地说,现在,全国农用车辆生产厂家都知道:陕西铜川有个“东风厂”,生产农用车辆前后轿。
时光如梭,匆匆即逝,从大学毕业进厂的第一天到现在,一晃已经二十多年了。田福林也由车间一名普通的车工,成长为“东风”这个有两千职工现代化企业的“当家人”。对田福林来说,很少有星期天和节假日,每天满负荷工作长达十五、六个小时。所以,当我问他,你最大愿望是什么?他说:“静静独处半个小时,没有人打扰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田福林何曾不想拥有温馨、充实的家,同妻子、孩子一起享受工作之余的天伦之乐。但这一切对于他来说,只能想想而已。因为。总有许多工作、问题需要他去做,去解决。
面对这个生产过16种军品民品,拥有多条生产线的现代化工厂,作为一厂之长,他是如何调动全体同仁的积极性的?只有一个办法,以法治厂,狠抓管理,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尽快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分配上,他坚持把职工收入同工厂效益和车间任务完成情况联系起来,奖金按系数分配,大幅度向一线倾斜,主要生产车间工人的奖金系数为4,二、三线职工为1.5,一些轻松岗位为1。分配拉开了档次,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劳动热情。
田福林抓质量也是丝毫不含糊,他以生产现场为重点,实行“三检制”,坚持消灭不合格产品。同时,厂内还创办了质量专栏,奖优罚劣。
企业自主行使人事管理权,近10名同志被提拔到领导岗位。与此同时,全厂机构设置由过去的48个减少到现在的39个,提高了办事效率。
“最大的机遇在市场”。田福林还亲自抓销售,销售队伍也由过去的七、八人扩大到近四十人。在奖金分配上把他们和一线工人同等对待,还对部分业务骨干进行培训,提高他们推销技艺。
在生产经营上,田福林始终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做到一月一安排,一周一协调,让市场需求直接同每天的生产挂钩。这一点,“东风人”真正的做到了。采访田福林的那天,厂里一连接到几家用户临时增加提货的电报。于是,全厂上上下下连夜加班生产,而一切已成为“东风人”的自觉的行动。
就这样,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东风机械厂的车桥生产已发展到3大系列25个品种,销售网点遍布全国29个省区400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