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经营者的谋略
——记咸阳三八妇女乐制集团公司董事长袁晓锋
成辛
一年多的时间,袁晓锋创办的咸阳三八妇乐制药集团公司红火了,年产值达到5000多万元。当我采访他的时候,从中受到了启迪。
他走的是一条成功之路。
市场:吹尽狂沙始到金
袁晓锋明白,构成市场的基础是人们的需求,尽管市场变化莫测,但基本规律可以寻找,吹尽狂沙始到金。
然而,驾驭市场,赢得公认,谈何容易?尽管有关部门慧眼识珠,指名选送“三八妇乐”参加中国国际保健药品展览会,但它还是受到了冷遇。展销10天,只售出了不足一箱货。
正当展销人员一筹莫展之际,邻柜台的一位女同志过来一下子买了10盒,厂家又送了她一盒。她用后很满意,这个信息迅速传开来,其它柜台的女士也纷纷抢购。到展销闭幕那天,带去的产品居然已无存货。
参展的同志向袁晓锋汇报情况,袁晓锋微微地笑了:“看来,市场的大门已经被我们敲开了!”
“敲开了?”多数人不解其意。
“每一盒‘三八妇乐’都是一粒火种,落到哪里,都会唤起患者们购买的欲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叫作利用产品自身来宣传产品。”
部下们心领神会,不久,厂公关销售部的一位同志赴东北开辟市场,走了好几家商店都不乐意经销这个产品。那个同志只是诚恳地说,先送您两盒,让你们店里的女同志试用一下。过了几天,他再去回访,各家争着要代理总经销,一下子就订去了500箱货。
就这样,“三八妇乐”的回头客越来越多,市场愈来愈大,闯出了潼关,走出了国门。
人:启动生产的枢纽
如果说,袁晓锋投身市场经济的头一步靠的是“智取”,那么他最终最大限度地调动生产力,扩大市场靠的却是对人的关心。
成了一厂之长的袁晓锋,仍然省吃俭用,大热天去省城办事,回来站在太阳地里等公共汽车,送他的人热得难耐,忍不住劝说:“工厂的效益已经不错了,你是厂长,坐个出租车算啥?”他嘿嘿一笑:“能省就省嘛!”
袁晓锋对自己“抠门”,对厂里的工人却关怀备至。他对厂里其他同志“约法三章”:尊重残疾人,保证残疾人的收入,让残疾人干轻松的活,如在同样的工种、工时条件下,残疾人的工资比正常人应高出10%至15%。“因为他们付出了更多的辛苦和代价。”袁晓锋这样认为。
厂里有个叫杜秀劳的残疾青年,花了50元钱为他的女朋友点歌,袁晓锋知道后马上要求求电视台把钱退给小杜,然后自己掏出50元钱送到电视台。他深情地说:“残疾人谈对象不容易,我们应当支持。”工人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大伙儿真心地说:“要是评我们厂的助残模范,袁厂长是头一位。”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许多人以赚钱为本,袁晓锋却又露出书生的“本性”来。有位叫李桂霞的外地农妇,来信询问“三八妇乐”的疗效,袁晓锋立即通知邮购人员,先寄两个疗程的“三八妇乐”,费用在他的工资中扣。
袁晓锋在厂子刚起步时,一次就给贫困的永寿山区妇女捐赠价值3万元的“三八妇乐”,解除她们的忧患。他宣布:女教师使用“三八妇乐”一律享受特优价,外地邮购全部免收邮费。
“市场也能用爱心换得,当你将自己的热诚与真心投入进去,市场的大门就会敝开,任你驾驭。”袁晓锋深有体会地说。
袁晓锋,从渭水河畔的一名书生变成了经济大潮中的弄潮儿,他的心路对那些正欲投身或者已经投身市场经济的人们,不是一个启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