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发烧友珍重你的爱
张小平
沧诸
1993年2月13日晚,号称香港歌坛“四大天王”之一的刘德华的演唱会刚开始,就有大量签着刘德华名字的气球从天而降。看台上的歌迷顿时骚动起来。第三次来听刘德华演唱的十七岁青年李家昌在混乱中被挤倒在行人通道上昏迷不醒,随即他被送往医院救治,但终因抢救无效而于2月21日晚死亡。
狂热仍无法控制,就在第二天的演唱会上,又有一位女歌迷献花时因激动在慌乱中滑倒,将脚扭伤。
其实歌迷们的这种狂热又何止在演唱会上?黎明来京演出下榻香格里拉饭店,小歌迷们深更半夜的呼叫声把全店客人统统吵醒。……
为什么发烧友会被烧得如痴如醉,走火入魔呢?这要从两方面来说。一方面,改革开放后,港台通俗歌曲涌入大陆,从歌词曲调到演唱形式,都更具流行味道,更贴近人的现实生存状态。在人们亟需新的表现形式的时候,饥不择食把感情暂时寄托于此。我们甚至不得不承认,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港台歌星本身代表的不仅是一种音乐表现,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大陆青年行为和心理上的偶像。港台歌星演唱会上,成千上万的歌迷与其说是在听唱歌,不如说是在看唱歌。对流行歌曲的迷恋并不纯粹是一种艺术的爱好,他们把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都附加到、融化在歌手的音容笑貌中。只有看到这点,才可以理解为什么一些演唱水平极一般的港台歌星在大陆会有如此巨大的市场。
另一方面,社会调查也表明,“追星族”的主体是学生,特别是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喜好程度有所下降。其实这与青春期的心理特征是分不开的。本来,流行歌曲就很容易在各色人等的各种心境中找到共鸣,只不过成年人大多已修炼到“欲说还休”的境界,习惯于慢慢地咀嚼生活的五味,而年轻的心灵纤巧脆弱,又特别较真执著,心有所感时偏偏要“口之咏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流行歌曲正好迎合了这种感情需要。难怪有的少男少女怕家长干涉,把自己关在厕所里,插上耳机,没完没了听流行歌曲,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总觉得每首歌唱的都是自己。”
但同时,我们不能不看到,流行音乐的本质就是适应社会心理,适应市场,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生活的画面会变幻得越来越快,色彩会越来越斑驳。流行歌曲对纷至沓来的社会现象和波诡云谲大众心理来不及仔细咀嚼,又要及时做出反应,否则就失去了流行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种“时代曲”的流行歌曲对时代精神的把握不可能十分准确,理解和表达也欠深刻。所以尽管流行歌曲中不乏精品,但能够传唱多年,经得起历史挑选的并不多,大多只是“各领风骚三五天”,不象有些高雅的音乐品种本身就有长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再者,我们也不可忽视港台歌星讲究包装的特点。港台一些娱乐公司,为了迎合青少年崇拜偶像的心理,专门寻找一些偶像形象,给他们进行形象设计,然后推向歌坛,以取得好的市场效果,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港台歌星的演唱中看出。有些歌星经过录音棚制作的音带还不错,可一到舞台就显出音乐修养不足,甚至“五音不全”。但他也许有一副讨人喜欢的长相,或者有一首打动人心的歌曲,或者人们还记得他扮演的某个电视剧形象,因此观众就忽略了他的不足,他们有市场是靠综合印象分高。
在这种情况下,歌迷们如果迷得不能自拔,消极作用可就不是一点点了。首先,十几岁的娃娃整天沉醉于“情呀、爱呀”的,如何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又如何能集中精力搞好学习?这也就不难理解十分突出的中学生早恋现象。其次这将造成正处于全面发展时期的青少年歌迷们文化视野的极度狭窄,那些被流行歌曲搞得神魂颠倒,“爱得死去活来”的小歌迷们,把郑成功认作郑智化的弟弟,实在令人担忧。这些自命为“开放的一代”的歌迷们,其实只不过是吃“文化快餐”长大的。第三,尚未出校门的“追星族”纯粹属于消费者阶层,但为了追踪那一个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星星”,毫不心疼地大把大把花钱,整天买磁带、看演出,这样下去,将造成歌迷们乱花钱的风气,又如何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第四,前面说过,歌星们的出场有包装因素在起作用,这将造成青少年们重形式轻实质的盲目崇拜,忽视个人奋斗。第五,“追星族”们的疯狂追逐,已经超出了理智范围,许多主办演唱会的机构,为了营造歌手与观众其乐融融的氛围,在演唱会上向观众抛布制的气球,人造玫瑰花等礼物,这样歌迷们的你争我夺便不可避免了。在刘德华的演唱会上,一位抢玫瑰花的小姐说,明知抢花会有危险,但还是忍不住去抢,可见歌迷自己的行动表明已失去了理智,而像本文开头提到的悲剧就在这种狂热中发生了。
说了这么多、既无排斥流行歌曲之心,也无反对青年“发烧”之意。偶像崇拜毕竟是青春期的心理特征,是青年难免要“发烧”,年龄一过,自然要“退烧”。但值得一提的是,“发烧友”对流行歌曲要有一种正常的心态,既不盲目崇拜,又适度娱乐,要拿得起,放得下,珍重你的爱,你的爱才会有价值,你才会留下一个无怨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