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卖鞋看手”说开去
赵新春
渭北老家流传这样一句俗语,“眼是尺子手是称”,以往听到这句话也不在乎,只认为那是人们惦量物价重量和长短时,大概估计八九不离十的意思,也没有细细品味其中的真谛。
近看报载,被团中央、国内贸易部授予“全国十大青年服务明星”称号的哈尔滨市第一百货商店女营业员扬华,卖鞋看手不看脚,只要看手的长短胖瘦,就能准确地判断出顾客所适合的鞋号,被顾客誉为“神眼”。这不仅又使我想起曾在商业战线树起一面旗帜的北京市模范售货员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师傅,他卖糖果时,依顾客所要的斤两,一抓就够数,被人誉为“一把抓”。他们虽所处的年代不同,但都是极平凡的人,都在普普通通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寻常的贡献。从中我们又能领悟到什么情与理呢?
扬华为了练就这种新方法,她节假日跑鞋厂,请教老师傅,掌握新旧鞋号的差距,走访了许多专家教授,苦练“看手拿鞋”法,试了1000多例都很成功,而且她看手长的本领1毫米不差。
扬华为了把这套看家本领在鞋店推广,利用业余时间阅读《进化论》《人类学》《解剖学》等几种专著,专门研究人的手脚比例关系及骨骼的发展过程。张秉贵也曾就顾客的购物心理进行潜心的研究。其缘由都是想从知识中吸取营养,找出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精益求精。纵观时下一些青年职工,整天沉醉于牌桌、舞场、录相厅中,不读书、不看报、不钻研技术、不注意道德修养;也有一些青年人读书贪多求快,一味从兴趣出发,图新鲜,看热闹,跑马观花地看一遍后就再不愿读了,这样就很难获得书中的真知灼见,悟见书中的真谛。
买鞋不“试鞋”能买到合适的鞋,买糖果不复称就知斤两足,其中的奥妙还在于干一行,专一行,爱一行。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但愿多出一些类似“看手拿鞋”“一把抓”的绝活“状元”,起码省却了在商店或贸易市场上摆设的“公正称”“标准尺”一类自检的设施。
从扬华和张秉贵的事迹中,使我悟出了“眼是尺子手是称”的真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