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北大访牛群
著名相声演员牛群,除了中国广播剧团的正常演出外,谢绝了其它众多的演出邀请,专心在北京大学文学专业读插班生。是什么力量促使功成名就已是46岁的牛群对文学专业如此孜孜以求呢?日前,牛群在北京大学自己的宿舍里接受了笔者的采访。
牛群坦诚地说:“是形势所逼。我是‘老三届’的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如果一切都顺手,也不会产生上学的念头。搞相声的有时要自己创作,后来越写越觉得费劲,所以深感必须再学习,充实自己,把过去丢掉的东西往回找一些。”
谈到相声创作,便涉及到相声作者的缺乏问题,牛群说:“这有多方面的原因,相声作者原来就不多,现在是极少。相声作者调动几年的生活积累,写出的相声作品,演员拿来就用,成功了,观众、听众却很难记住作者是谁;就算是作品拿了比较大的奖,奖金恐怕不过千元,而演员由此成功以后就可以拿到很多很多的钱,而且可以不断的拿钱。演员只有上春节晚会、电视晚会,才需要一些新段子,到全国各地演出,有两个段子就可以应付了。各个方面都造成了相声作者的积极性不高,除非本身是作者,又是演员。”
相声艺术有其辉煌的年代,侯宝林使相声从地摊进入剧场,马季把相声从传统带入现实,姜昆从粉碎“四人帮”以后也成为相声表演新人的一面旗帜,他们都可以说是各领风骚若干年。当前出现了相声表演不景气,小品表演热于相声表演的现象,牛群对此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任何一种艺术门类想成为恒星恐怕是不可能的,相声并不是比过去退步了多少,而是观众、听众的要求越来越高了。”
牛群说,相声和小品的最大区别是小品可以从多方面进入人物,小品中人物的言谈、举止、穿戴都是符合人物形象,而相声主要靠口头表演,其难度则在于,相声演员一上台,首先要高雅,不能粗俗,要文明不能粗野;谈吐要幽默,不能贫嘴,否则观众就不能接受。
前些时候常有观众给牛群来信,说看牛群、冯巩的相声并不反感,但由于他们出不了力作,就很难更加喜欢,甚至有些观众提出的意见比较尖锐,这都深深触动了牛群。“观众是上帝”不能只挂在嘴上。为了观众的期望,牛群思来想去,最终选择了上学读书,从理论上打基础,找后劲。
牛群从去年9月上北大读文学专业,与外界基本上是半隔绝状态。团里对他非常照顾,不因演出的需要影响他的学习。牛群学习刻苦,进步很快。他勤于笔耕,用电脑写作常常通宵达旦,散文作品在多家刊物上发表。牛群笑着对笔者说:“在社会上闯荡了一些年,回过头来再学习,跟十八九岁的孩子们学习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带着明确的任务、目的和一种压力、紧迫感来学习,对老师讲的东西也别有一番体味。磨刀不误砍柴功,好象是大厦盖起来,再重新打地基……”
【摘自《中华周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