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5年06月17日
第3版
03

以人为本企业兴

——汉中公路段水泥厂走兴盛的经验徐立生

搞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是每个企业都在思索和探讨的问题。是用条条框框板着面孔制人,是用金钱刺激管理达到企业振兴还是另有蹊径呢?汉中公路总段水泥厂厂长张俊明和各级管理人员总结经验教训,在建立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把企业振兴的着眼点放在人身上,注重在“人情味”上做文章,以情调动和管理职工,增强了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企业凝聚力,经济效益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

“企业再困难,也要把关心职工疾苦放在第一位”——厂领导的话

在水泥厂,职工们感触最深的是厂领导对他们生活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用工人们的话说,就是厂领导把心都操到家了。

1992年4月,工人刘世刚患了严重肝病住院,需几千元的医疗费,而刘世刚家父母年老体弱,爱人瘫痪在床,债台高垒,无力支付。当时,厂里效益差,外欠电费、税金50多万元。刚当厂长的张俊明得知这—情况后,亲自出马,四处借来了2000多元钱,并为他联系好了住院事宜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工人欧定海患心脏病住院,2年里,厂里除了经常探望外,还根据其家庭困难的实际给予困难补助,并发给住院工资,医药费实报实销。自1992年以来,水泥厂用丁救济困难职工和解决职工医药费的款项达15万多元。去年元月,全厂95%以上的职工喜迁新居,结束了三代同室和四处打“游击战”的艰难生活。

“吃上了‘放心饭’,解除了‘老来忧’我们能不全力搞好本职工作吗?”

一农民协议工的话

总段水泥厂的各个岗位上,还活跃着一批端“泥饭碗”的协议工。他们中间的老协议工实践经验多,技术好,多数人担任班组长或骨干。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的忧虑也随之而生,因为他们毕竟是农民工,没有所谓的“铁饭碗”,老了咋办?农民工的心态也牵挂着水泥厂决策者们的心,他们决定农民协议工除了在劳保福利与工资奖金和正式职工享受同等待遇外,还为在厂工作10年以上的农民工买了养老保险,使他们在退休后仍有所靠,仍有所依。这一举措在全厂农民工中引起了强烈反响,逢年过节,厂里把职工生活安排得妥妥当当,厂领导亲自登门拜访职工家庭;职工遇到红白喜事,厂领导都要凑个“份子”去参加,把管理者浓浓的人情味融入每一位职工的心坎和家庭。

“厂领导富有‘人情味’,不对我们板面孔,这样的场子哪有不振兴的道理”——职工们的话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汉中公路总段水泥厂的领导者们对职工生活工作上的关怀和帮助犹如缕缕春雨滋润着群众的心田,也调动了职工立足本职岗位,致力振兴企业的巨大潜能。领导与职工心无隔阂,努力干好本职工作成为职工自觉的行动,全厂未出现一起管理者打驾职工和职工不服从管理的现象,干部工人苦与共,迎来了企业振兴的曙光。1992年以来,水泥厂逐步甩掉了亏损的帽子,年产量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长,利税增长135%。去年以来,水泥厂在汉中地区企业效益普遍不景气的状况下,仍保持了发展的良好趋势,研制生产的道路水泥新产品在“首届中国杨陵农科城技术成果博览会”上获开发研制和应用成果双项“金像奖”。企业先后被地区和驻地县人民政府授予“双文明”先进单位,连续两年被总段党政工评为先进单位。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