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溯源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原称“端五”,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始也。”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午”;一年十个月初五都可能称为“端五”。因为农历的五月别名称为“午月”,所以“端午”就专指五月初五了。古人常把五日写成“午日”,五月初五就是“午月”、“午日”,两个“午”字重复,因此又叫“重午”:古代把“午时”当作“阳辰”,因而又称为“端阳”。唐代,因玄宗系八月初五生,为避讳,宰相宋景改“端五”为“端午”,一直沿用至今。
我国民间大都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其实,早在周代,就有“五月五日,蓄兰为沐”的记述。屈原在《楚辞》中也有“浴兰汤兮沐芳华”的诗句,可见端午节的一些活动,在屈原逝世之前,已经流行民间。据闻一多先生等学者的考证,端午节原是古代民族的“龙子节”它是祭祀龙——传说中祖先的节日,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还有赛龙舟等习俗。但纪念屈原之说自秦代起,已广泛被世人所承认,后来人们以吃粽子等活动来纪念他,从此端午节便与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
我国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很早以前就传入朝鲜、日本、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如邻国日本,这一天也吃粽子。不过,他们的粽子不用米而用米粉,形状长圆,包以菇叶,缚以兰草。探亲访友时,也用粽子作礼品。日本、越南亦有龙舟赛,以及采艾蒿、悬菖蒲等民间风俗。 (黄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