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7年07月17日
经济生活
02

忽热忽冷的化肥市场

作为粮食的粮食、庄稼的当家、土地的饭菜——化肥,近年来成了人们剪不断、理还乱的话题。

说不清的化肥

起伏不定的化肥市场一直叫人说不清。1989年至1992年化肥市场一直疲软,从1993年市场开始活跃、1994年升温、1995年高温,直到热得让人烫手、让人心焦,但好景不长,又从1996年春耕开始降温,直到今年的现在温度不但升不起来,行情也下个不止。如去年初每吨化肥最高时碳铵零售价640元、磷肥535元、尿素2250元,到今年每吨分别则下降到480元、420元、1800元。起伏不定的原因和对起伏的判断谁也把握不准,国家三令五申强调的既有计划又是专营商品的化肥市场变得忽冷忽热,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生产失控。少了、价格上涨,生产企业开足马力加大生产、其它部门一哄而起上马建厂,这就为化肥积压留下了后患;多了、价格下降,又纷纷停产和减产,这又为新的不足留下了后患。这种恶性循环的状况周而复始,令人揪心。二是进口失控。少了,多头进口都想赚钱,但市场饱和了又缺乏调控手段,超量的进口又打破了化肥市场正常的供求关系。如有资料显示,近几年在我国化肥生产高速发展的同时进口也在直线上升,1994年比1993年增长了22.4%、1995年比1994年增长了53.5%、到1996年底全国化肥剩余量已达4000万吨,最近这一数字又增加了7600万吨,而我国化肥的实际缺口量仅为一两万吨。

生产过剩抑制价格,价格过低影响生产,生产不足又造成价格上涨刺激生产,这本来是正常的经济规律,但化肥市场这种忽冷忽热的现象却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一是市场不稳,苦了农民;二是销售不畅,苦了担任化肥专营任务的供销社;三是造成积压,苦了生产厂家。

据调查,今年一季度末仅陕西省的化肥存量超过3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8倍,宝鸡市供销社系统一季度农资商品销售额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8%。面对化肥货源充足、价格偏低的市场,农民为什么还要惜买呢?至少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去春因南方多雨、北方干旱,农事活动难以开展影响了化肥使用。二是去冬今春因农副产品价格普遍偏低、销售不畅,如玉米、苹果、辣椒等,影响了农民的投入积极性;三是人们无论买什么都有个习惯,就是买涨不买跌,由于化肥价格一路下跌,农民怕价格再跌,早备肥吃亏,所以形成不到用时不买肥。

看得见的需求

尽管目前化肥积压、价格下跌、销售不畅,但据我们在农村和对有关方面进行反复的调查,农民给土地施肥的总量是不会减少的。农民对笔者讲,今年除果树投肥有点减少外,他们计划给其它作物的投肥量是不会减少的。而造成目前生产企业和农资部门化肥积压的因素一是农民提早备肥的观念同过去相比淡化了,形成化肥市场饱和之后淡季拉长、旺季缩短的势态;二是农户和社会存量与往年相比大量减少,化肥销售不畅后个体多头经营大大收敛,形成生产厂家和农资公司大量存货。针对农民用肥的打算和上述两个因素分析,预计今年“春耕”、“三夏”和“三秋”农民对化肥的需求量与以往相比不会减少、有些还要增加,市场的特点将是淡季更淡、旺季暴旺的势态。因此,生产企业和农资部门要做好多了防少的准备,同时建议农民也提早备肥存肥为好,因为化肥现在的价格可以说已到了低谷,况且提早备肥也能减少农忙时的工作量。有关方面也要切实加强市场的管理,防止化肥销售旺季个体经营者和二道、三道贩子兜售、游售化肥,扰乱市场。 (王安平)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