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7年07月17日
理论园地
03

国有大中型企业投资农业前景分析

程旭

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开始尝试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荒山荒坡有偿拍卖,允许个人、集体和国有企业开发经营以及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实施的“公司加农户”等农业改革模式,为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本文仅就国有企业投资农业前景予以分析。

我国实有耕地18.6亿亩,另有宜农荒地5亿亩,零星荒地约5000万亩,宜林宜草荒山荒坡18.4亿亩,这些土地除极少部分归国有农场经营外,绝大部分集中在各地农户手中或裸露荒芜,而农村的实际状况是,农民收入比较低,国家投入少,从而导致农民积极性下降、土地投入微薄、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微弱等连锁反应,加之农业科技进步滞后,科技人才流失严重,面对重重困难和沉重的开发利用任务,纯粹依靠国家和农民显然是不可能的。

农业要发展,要实现现代化,适度规模经营,大量增加科技含量是必由之路。而大中型国有企业一般具有全方位服务功能、中长期投资能力,具有较强的市场运作能力和企业自律性,具有强烈的技术创新意识和现代经营管理能力,它们介入农业领域的主要目的在于经济效益,因此在经营中势必首先要选择高科技含量、高投资回报率的项目;势必要探求与农业科研院校结合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途径。这样既有利于自身的经营开发,又可带动和辐射周围农村,起到示范、导向作用。

回顾总结我国农业发展历程,农业利益偏低的原因,除农业部门的先天不足和产业的弱质性外,主要在于国家长期推行偏斜工业、压低农产品价格、牺牲农业利益以支撑工业和城市建设的经济政策,其次在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农业人口和劳动力太多。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家长期执行的偏斜政策已不断调整。农业原有的经济效益逐渐恢复,加之工业企业今后的反哺农业趋势,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凭其长期积累的市场开拓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资金融通能力、资产整合能力等现代管理能力,在组织农产品进入市场、形成规模、创立品牌、占有份额、并不断适应市场需要变化调整品种、质量、规格、数量结构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功率,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得到长期、稳定的回报不难实现。

在一些兄弟省市,近年来土地规模经营已成气候。如京郊、苏南、广西玉林市、山西的吕梁地区等地市,在深化农村改革的同时,采取不同形式,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提高土地效率,获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生产实践证明,只要方向对路、措施得力,就能大大提高农产品的价值量,取得经济效益的成倍增长。

国有大中型企业投资农业,是一项新兴事业,尚处在摸索实践阶段,要获得高速发展并取得较高经济效益,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完善、探索和总结,进行法律性和政策性规范:

一、国家经济政策要向农业倾斜或让利。目前,农业是我国经济效益最不好的产业,其竞争能力也比较差,加之几十年来牺牲农业填补工业经济政策导致的农业基础非常薄弱等因素,农业要发展,难度非常大,这就需要国家在政策上予以倾斜或支持。其实西方发达国家都早在发展初期就已制定保护农业措施,我们有十几亿张嘴需要吃饭,可以说保护农业至关重要。二、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制度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国有大中型企业离开自己熟悉的工业领域投资农业,能否得到当地政府和周围农民的支持至关重要。近年来各地纷纷实施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但相应服务措施却常常滞后。一方面大张旗鼓的招商引资,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另一方面却是吃、拿、卡、要,事事刁难,甚至哄抢企业生产成果,企业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对此各级政府应引起重视,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有效的保护投资者的正当利益,才能有力地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业再上新台阶。

三、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既需有配套的措施,还需一定的历程。农业既是一个简单的行业,又是一门复杂的科学。说它简单,只要懂得秋种夏收就可以了;说它复杂,仅就综合利用开发方面,就有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林果业、副业、渔业等多种经营,不懂得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发展高效农业纯属空谈。而国有大中型企业缺乏的恰恰是农业方面的人才。最快的办法是引进,其次在于培养。如何引进、从什么方面引进、待遇如何等等,都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

四、注意克服两种倾向,确立长期经营战略。现代农业绝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经济。如今投资农业,必须更新知识,转换观念,既要克服小农思想对工作的干扰,又要避免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对我们事业的破坏,多在规模经营、农、林、副、牧、渔及深加工等综合利用上下功夫,树立长期经营和建立现代化农业的战略思想,积极而稳妥地做好大农业这篇文章。

总之,工业企业投资农业在国内刚刚兴起,它的逐步介入,势必要冲击现有部门分割的农业经济管理格局,势必要引发出一场包括宏观管理体制和产业组织方式在内的重大变革,其意义重大,甚至被誉为“第六次产业革命”。

(作者系陕西省印刷厂副厂长)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