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上市公司经济效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王峥嵘
上市公司经济效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上市公司行为不规范,给客观评价带来困难。上市公司操作行为不规范,信息披露缺乏真实性、准确性,不能及时将上市公司信息传送给广大投资者,且适时性不够,投资者只好依据历史资料或“道听途说”的消息来判断,脱离了企业实际经济效益。同时,企业在披露信息时,不能客观反映经营状况,有些公司不顾自己运行业绩差的事实,利用配股积累的资本公积金或是稀释股权的办法,给股东们送红股作为回报,以掩盖他们经营不善或是资金流动状况不佳的问题。
投资者对公司实际效益状况缺乏科学判断,容易走入认识误区。例如一般投资者认为,高额的税后利润的股票就是绩优投。其实,税后利润的来源及主营业务的成长才是投资者应该关注的因素,而非主营业务的偶尔收益拉动利润增长,并不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一般投资者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又如,市盈率低的股票就是好股票,这也是一个认识误区。在目前我国的股票市场上,低价股之所以价格低,主要是因为支撑股价的业绩水平低,即使股市不规范,有些低价格股票也不见得就是好股。
证券市场监管体系不够严格,给违规者以可乘之机。一些上市公司不在狠抓经营管理上下功夫,却在分配预案、决案上大做文章。如年报公布中的“暂缓分配”就是一个不确定概念,法规又没有对应的处理措施,给违规者留下了可钻的空子,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评价指标体系的不完善,缺乏流动性和贡献性,表现为每股收益的决策有用性不明确,每股收益与净资产收益率存在着以年末股本数计算和以现行股本数计算之间的差异,同时,会计信息与市场的相关性不强,分配方案不够客观,都易导致投资者的错误决策。
完善上市公司经济效益评价的对策
基于以上现象和问题,要对症下药。
一、提高上市质量,规范上市公司行为。
一方面,要严格上市审批标准,同时对不具备条件的公司进行清理整顿,保证其行为规范,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分红派息等方面,都要按国际惯例动作。唯有这样,才能为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评价提供客观的前提条件。
加大智力投入,提高投资者素质。
我国个人投资者较多,由于受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限制,容易盲目跟风,助长股市暴涨暴跌,因而需要加大智力投入,积累经验,提高素质,这样一来,每股收益的“时间差”、绩劣股的高比例送配也不足以掩人耳目了,另一方面,由于经验的积累,股民们亦不会轻易相信单个指标的表现。
三、完善证券法规,健全监管体系。
针对目前经济效益评价出现的问题,建议按系统化的思路,对法规做进一步细化,对信息披露有关部门这几年应加以具体规定。同时,充分利用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证券中介机构对证券发行、流通等加以严格审核把关,充分发挥其“经济警察”的作用。
四、完善评价体系,重视评价技术。
针对目前证监会指标体系出现的问题,参照财政部新指标体系并借鉴国际经验,建议改进证监会的指标体系:
1、应该增加贡献性指标考查。
由于缺乏社会贡献指标,而不能满足国家作为行政管理者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要求,建议参照财政部体系,使用社会贡献率或积累率,还可以考虑人均贡献率、资本积累率等指标,这些需进一步探讨。
2、增加流动性指标。
具体反映资金的流动状况、短期偿债能力,从而切实保护债权人利益,同时也帮助投资者了解企业现金状况,辨别高比例送配的真伪,可采用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以及反映企业近期支付能力的现金比率。
3、改进每股收益的信息披露。
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每股收益决策有用性的怀疑,暴露了我国现行每股收益会计的不足,改进已势在必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1996年1月颁布的每股收益会计规范草案,为我们的改进提供了参照物。可对简单资本结构的公司,无论其潜在稀释性证券影响是否超过了3%,都需在表内列示基本每股收益代替主要每股收益,用稀释每股收益代替充分稀释每股收益,表外详细说明潜在稀释性证券。这样,不仅简化了稀释每股收益的确认,且取消了一系列无任何依据的假设,研究表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也需加强,因此,改进方案是合理的、可行的。
4、重视评价技术,加强横向比较。
因证监会指标体系绝对指标较多,要克服企业间不便横向比较的困难,就要重视评价技术,注意将各种比率有机联系起来进行全面分析,不可孤立地看某种或某类比率。同时,要注意审查公司实际情况,而不光是着眼于评价指标,再者,要结合比较分析法、差额分析法,从而对公司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有一个详尽的分析和了解,达到全面评价经济效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