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上市公司也要打假
某省一家股票较早上市的股份公司,四年来每年的经营状况都差不多,前三年公布年终经营业绩时,每股税后利润均在0.4元钱以上,而前不久该公司披露的1996年经营业绩却使投资者大跌眼镜,每股收益竟只有一分钱。其何以至此?原公司的一位副总经理道出了其中的奥妙:前三年公司合并财务报表作了手脚,会计师事务所对此进行审核时,拿了企业的钱,替人消灾。1996年该公司被外商控股后,更换财务顾问,聘请了国际上一家较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核审其年终财务报表,真实地反映出了公司业绩。
某省一家上市公司去年的利润总额充其量不到500万,通过关联公司转移亏损后,利润总额增长了10倍;该省还有一家新近发行股票的企业,股票发行前连付给中介机构6万元的“包装费”都付不出,可每股税后利润照样“包装”为0.51元,发行价定为7元多。
少数上市公司在资产评估、信息披露、经营业绩等方面弄虚作假,目的无非是:一、拼凑资产,谎报过去三年经营业绩,以达到上市标准,从而堂而皇之地在证券市场上“圈钱”;二、编造虚假经营业绩,使每股税后利润超过0.1元钱,可以继续配股,继续在证券市场上“圈钱”。两种方式,一个目的,都是向社会筹措不用还本付息的资金。
“中国股票市场用六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股票市场几十年乃至上百年走过的历程”,这句经常见诸报端、令中国人颇为自豪的结论,并不能掩盖中国股票市场尚处于幼年期这一事实。日益盛行的作假风,危害不可小觑,如果任其盛行,会将新兴的中国股市引入歧途,因此,上市公司也要打假,上市必须打假。
(据6月27日《经济参考报》梅永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