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召漫游记
田有社
大召,蒙语俗称“伊克召”,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1579年(明万历七年),成吉思汗的第十七代孙阿拉坦汗为实施其政教合一的政策,在呼和浩特主持修建了大召。
大召总占地面积三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八千平方米。建筑格局为中轴线呈纵向三列。自山门开始到正殿(银佛殿)有前、中、后三层院落,分别是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经室和银佛殿,后边是藏经阁。藏经阁,顾名思义是藏放经文的地方。“文革”中,大召的绝大部分藏经被当作“四旧”付之一炬,化为灰烬。现在藏经阁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佛教协会的办公用地。银佛殿正中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的银制巨像,两边分别供奉着燃灯佛和弥勒佛,周围供有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宗喀巴、三世达赖、四世班禅等几十尊神佛和牌位。众神佛形神兼备、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释迦牟尼佛前两条金龙盘柱而上,在空中伸出前爪成二龙戏珠势,活灵活现,气势雄宏。据说,这在我国现有佛教寺院中,除西藏拉萨大召寺外绝无第二,为大召一大珍宝。二龙戏珠为纯泥塑,外表涂以金粉,400多年无干裂变形,实为奇迹。大召庙藏佛经极为丰富,有典型的大藏经、大般若经、咒语若经、咒语集丛等。相传108部大藏经是600年前木版印刷的,实为珍品。大召壁画堪称一绝,银佛殿、经室、菩提过殿以及左右两厢各个佛殿尽是壁画,画面绚丽多彩,翔实地记述了佛教诞生和发展的历史。古画“月明楼”展现了康熙帝微服私访和百姓市井生活,透视出呼和浩特的人文景观及民情风俗,是一幅堪称塞上“清明上河图”的不朽之作。山门前檐下有匾日“九边第一泉”,问及来历,一位长者饶有兴趣地告诉我,这可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呢。
公元1696年康熙率兵西征讨伐噶尔丹,凯旋回师来到呼和浩特,正值气候炎热,人马困乏,欲求饮水。康熙的坐骑扬鬃奋蹄刨坑涌出泉水,泉水向北流出不远汇集成一个水洼,人们便用石块在那里砌成井,取名“御泉井”,意即皇帝的恩赐,后取谐音为“玉泉井”。康熙帝饮玉泉井水,自感清冽甘甜,口感极佳,大呼真乃“九边第一泉”。金口玉言,人们遂请当时的大盛魁帐房先生王用贞拿棍子裹上棉花,饱蘸浓墨书写而成,挂在大召山门之下。所谓“九边”是指北方长城沿线的九个城镇,即是说,在九边众多的泉井中,玉泉井是居第一位的。当时的人们,不论谁家来客,首先敬上玉泉水泡的茶,媳妇生孩子常用玉泉水熬稀粥,友人聚餐饮酒过量,也要用玉泉水泡茶解酒。大召东侧的茶馆区,大大小小的茶馆、茶摊,每天都要接待无数茶客。
在长者的指引下,我来到玉泉井。这里正在进行修葺和扩建。如今的玉泉井已经枯竭了,但人们对它的眷恋之情溢于言表。一位50开外的壮汉告诉笔者“我就是喝玉泉水长大的,那时这儿的热闹景象我还记忆犹新。可不知为什么,文革时期玉泉水就突然没有了。”
是啊,“不知为什么?”到如今谁也说不清楚……
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前夕,政府再次拨巨资修葺和扩建大召及玉泉井,大召山门前的民房已经拆除,将在这里建成一个供游客停车和休闲的广场。大召,这座400多年前由蒙汉等各民族共同修建的寺院,必将以它古老、庄严、崭新的面貌迎接四方来客,那时候我一定要再来看看大召,一定会再来。图一,大召山门全景。图二,银佛殿和经室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