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企业职工你在读书吗?
文/陆相适
欣 闻
书曾被喻为人类进步的阶梯。它对于推动社会前进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书籍的份量好像一下子轻了许多。在人们看来,书中的“黄金屋”似乎远不及市场上的黄金更让人可望与可及,于是—段时间以来,读书在人们心目中特别是在企业职工心目中,已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他们自迈入工厂大门后,与书本的关系便已日渐生疏。如今,在各类企业,在岗职工闲暇时间捧读书本的情景越来越少见,青工们即使偶尔谈及读书,仿佛也是在怀旧或者谈及一朵昨日黄花。
在某企业最近举行的千人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大赛上,青工们的实践成绩明显优于理论考试成绩,这一结果同样也证明了当前企业职工重实际操作技术而轻书本知识的事实,虽然他们目前的操作水平尚能完成本岗位的工作但由于其所具备的技术或者技巧很大程度是源于老师傅的经验及手把手的教习,通常缺乏更深层次的提高和系统的整理,如果任由这种重实践轻理论的状况发展下去,到下个世纪,当这批青工也成为师傅的时候,所带出来的徒弟很难说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然,也就更不用说能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高素质员工了。
为更好地了解当前企业职工读书的情况,我们特地在晚上八点钟走访了一家三线企业的工会阅览室。在相对来说读者不少的阅览室,我们查找了半天,最后不得不遗憾地发现,以陶冶情操、提高职工素质为目的的纯文学杂志已难觅踪影。在陈列大开本杂志的阅览架上,我们看到所摆出的25种杂志中,能够算得上纯文学的只有一本过期的《当代》。其负责人为我们出示的借阅目录也反映出,纯文学类书刊在企业中的读者的确寥寥无几,他们平时借阅书籍前三位的分别为武侠、言情和纪实推理类读物。在该阅览室,我们随便抽问了十位利用休息时间来阅览室的职工,他们的回答如出—辙:消遣!只有—个边读边做记录的技校学生回答说是收集资料。由此也可以看出,目前来阅览室真正为了增加自己知识的读者相当有限,绝大部分人只是为了打发晚饭后到睡觉前这段时光。
最终看到纯文学作品的踪迹是在今年年初才开张的一家叫做“智慧书屋”的个体书店。该书店位于某企业子弟学校一侧。走进书屋,我们马上发现放于显眼位置的精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楼梦》、《卓娅和舒拉)等经典名著。在该书屋的另一面,我们甚至还翻到了《中国可以说不》等通俗政论性读物。据经营书屋的刘经理说,他们所进的纯文学类读物虽然偶尔也有人购买,但就进货量与售出量而言,自是无法打破通俗读物占主导地位的格局,纯文学刊物根本不能和股票、投资类书籍相提并论,出售这类书籍对他们而言目前只可保本,远远谈不上盈利。
企业职工远离读书的现象在川南某企业办公大楼八楼的技术图书馆里更为明显。在楷书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条幅下,如今只剩下空荡荡的—排排蒙上灰尘的座椅。据管理员小黄介绍,前几年这里也曾有过读者如云的时候,以至他们常常得加班加点,才能满足职工们的需求;而近来因读者减少,他们晚上和中午已不再开门。在翻看借阅登记时我们发现,该资料室所借出的图书中,相当部分为电脑类与财经类读物,真正和该企业生产技术有关的书籍只占所有借阅量的13%多一点。
在走访四川省泸州市一家大型机械企业的收发室时,我们还了解到,今年该厂职工自费订阅书报仅有12种,大多为《卫生与生活》、《家庭医生》、《八小时以外》、《女友》等生活类刊报,以该厂6000名在册职工计算,平均500人才拥有一份报刊,这一比例大大低于一般城市自费订阅报刊的水平。
造成企业职工不愿读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消闲途径的增多、夜生活内容的多元化发展、第二职业占用八小时以外时间比例的增大、书籍来源单一,以及企业对读书重视不够、缺乏组织和引导等等……但最重要的一点,还是企业职工特别是机械工业企业职工的收入长期处于中、下游水平,每月除去必要的生活开支,再要购书学习,在财力方面确实有些力不从心。据了解,虽然目前大多数企业仍保留每年报销一定书报费的制度,但在目前书籍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这笔为数不多的钱毕竟属于杯水车薪。以—个初级技术职称的职工为例,每年的书报费为52元,仅够订一份《中国电大教育》,若用来订阅年订价为145元的《计算机世界》,那么只能看上短短的四个月零几天;至于没有职称但更需要再学习和提高的普通工人,一年的书报费更少,至多也就够买半本1996年7月重新修订的《现代汉语词典》。
是不是书籍在目前的企业中已无人问津、读书习惯真的远离所有企业职工呢?在走访以生产全液压汽车起重机为主导产品的某企业培训处后,我们得到了否定的答案。在那儿我们欣喜地发现,在当今不少企业职工忽略读书和再学习的同时,也还有不少有识之士仍在坚持学习,不惜牺牲大量业余时间和精力充实自己,自觉提高技术水平和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据统计,该厂仅1996年一年,就举办了各类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的培训班69期,培训职工5679人次;同时,该厂近年来还有96人通过自学获得电大文凭,40人获得职大文凭,8人通过机进大毕业考试,另外还有5人取得了研究生资格。为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现代化管理的推行,起到了较为积极的作用。随着行业的竞争、知识的更新以及技术的竞争,企业职工再学习再提高显得犹为重要,记得有这样一句著名的格言:现代企业的竞争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而要成为一个对企业有用的人才,只有通过长期的读书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在当今社会,再学习肯定要付出一定代价,挑灯夜读无疑意味着会失掉眼前的某些实惠,包括可以带来收益的第二职业、与亲人团聚的时间,甚至于更为现实的金钱。但作为企业职工,如果不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抓紧时间进行知识的积累,显然很难保证在今后的竞争上岗中始终处于有利地位。相反,倒很有可能会在越来越激烈的优胜劣汰中落伍,并最终为时代和自己所在的企业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