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利率下调社会各界心态录
耿德生
10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利率。为了解社会各个方面对调息的反应,我们深入社会各个方面,进行了走访调查,虽说各方面情况反映不一,但总体认为,利率调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有利于改革开放,有利于转变人们生活消费习惯。
部分个体户的反映:赶快把钱取出来做生意。被调查的个体户认为,调息前,聚财有两条渠道:一是将资金投入生产流通领域,通过资金参加生产流通获得利润;二是将部分资金存入银行,通过利息收入获得利润。前者收益大、风险大,后者收益接近社会平均利润却无风险。调息后,聚财只有一条渠道,将资金投入生产流通领域取得利润。因而一些个体户纷纷表示,计划将部分存款支取投入生产流通领域。从这一点来分析,调低利率有利于搞活生产流通,搞活经济。
部分居民认为:现在是购买房产、大件家电的好时机。他们说,现在利率这么低,原来存款是为增值和推迟消费,现在存贷款利率都低,对于购买大件消费提供了契机。比如买房子,调息前,在小县城购一独院200多平方的小洋楼得10万元左右。有人算过一笔帐,当时有年息10%左右的大额存款,10万元存10年左右就可再建一栋房,因而推迟购买。现在存款利息低,10万元十年也不过1万元左右利息,因而购买划算。部分居民表示,现在贷款消费也划算。
部分大中型企业认为:对我们走出困境、扭亏增盈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利率调低是对大中型企业的一个有力支持。以某企业为例,该厂贷款1亿元,调息前,每年支付银行利率1008万元(按一年贷款利率算),调息后现在每年只需支付银行利息864万元,相对节约成本144万元,这无疑减轻了大中型企业的经济负担。
银行人士认为:从长远利益考虑,对专业银行及为有利。过去存款利率高,专业银行筹资成本大,加之,专业银行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转轨过来的,旧的贷款沉淀较大,呆帐、滞帐贷款也占相当比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一些企业利用各种方式逃废银行债务,使银行收贷收息工作步履维艰,收息普遍下降,银行亏损面大。而对于居民存款利息,却是如实如数支付,形成一方面对资金成本硬性支出,另一方面,对资金收益的软性收入(甚至无收益),从而加大了专业银行经营难度。调息后,利息支出相对减少,对于亏损行扭亏增盈增添了信心。
利率调低将促进中国人的传统生活观念改变。国人传统生活观念认为“勤俭持家”是美德,注重节俭,注重节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物价涨幅较大,人们逐渐适应了市场经济社会生活,在这种环境下,人们重新审视了“开源节流”的古语。在物价上涨与利率下调情况下,靠每月从牙缝中挤几个钱节流,如杯水车薪,根本赶不上物价上涨和消费品更新换代如梭的现代生活,只有不断扩大财源,以变应变,在市场经济拼博中享受现代生活,才能跟上时代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