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中国足球花了多少钱?
杨德盛
虽然中国足球每逢赛事总有狂风骤雨,但它毕竟是亿万球迷扼腕顿足乃至欢呼雀跃的焦点。支撑这片天地的不仅仅是球迷倾注的无限情感,更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基础。可以说,金钱的光芒始终笼罩着足球产业进程的每一步。
金钱铺就绿茵场地
1993年,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伊始,当时一名国内优秀球员转会费还是30多万元,而今年,八一队的郝海东身价已达220万元。并且,这一上升势头日趋高涨。根据中国足协的规定,甲级俱乐部外籍球员不得超过3名,目前各俱乐部(除济南泰山队和八一队)都引进了不下三名外援,每名外援的转会费或租借费,如果平均以15万美元计算的话,那么每一个俱乐部在外援的投入上将会花去360万元人民币。加上国内转会的球员,一个俱乐部在球员转会方面的投入将会达到600万元左右。相信这个数字对于大连万达和前卫寰岛等队来说只是一个十分保守的数字。
在球员工资、奖金方面,尽管中国足协对前两年各俱乐部球员工资奖金飞涨而出台了约束规定,但是各俱乐部还是名减实增,好像手头的钱多得硬要塞给你。尽管今年冲击世界杯败走麦城,但球员都有一二十万元落入腰包。这还不算国脚作为甲A主力球员每月2万元左右的工资收入。
甲级联赛全年要打22场(11个主场11个客场),每打一场主场必须支付场租费约4万元、接待费约3万元、经营费(包括保安费)约3万元,打客场必须支付旅行、住宿、生活费等约4万元,这方面年投入大约150万元。再加上运动员服装费、生活费、基础设施建设费,年投入也大约在150万元左右。光是这些看得见的项目,一支球队每年应该投入的至少已达到1300万元左右。
涌泉之恩点滴之报
足球职业化改革已有4个年头,但步向足球产业化的进程却曲折有加。今天,足球仍然只能说是各俱乐部的一项公关性项目或者说是一项广告性项目,绝大部分俱乐部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或者产出甚微,其生计靠社会企业赞助维持。
在各俱乐部收入的帐簿上,主要的项目是球员转会、门票收入和球场、球衣广告的收入。绝大多数俱乐部在球员转会上往往是入不敷出。目前,还没有哪家俱乐部专门经营出售球员生意。去年,广东宏远队转卖了黎兵和马明宇,为俱乐部赢得了300余万元的进帐,八一队放走郝海东而取得200余万元收入。放走高价球员,虽能稍微弥补亏空,但损失也与之俱来,像宏远队97赛季就在降级的边缘苦苦挣扎。
门票收入是各俱乐部主要收入来源。据统计,在深圳,1995年每场观众就将近1万人。足球市场比较发达的大连、成都,平均每场球赛的观众更可达1.5万人次。
另一项弹性极大的收入是场地、球衣、指定产品和球队冠名广告等。各俱乐部在这方面的收入有高有低,高者二三百万元,但低者如深圳平安队,全年的场地广告收入不足10万元,指定产品的广告也不足50万元,而球衣广告和球队冠名广告为零。这说明,俱乐部为球队一年贴进资金达1000—2000万元之巨,回报却寥寥无几。尽管如此,各俱乐部老板们爱球痴心不改。在全国,足球俱乐部发展数字仍在迅猛增多,投资金额逐年上涨。
商家有句行话: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商机。足球把成千上万的球迷吸引到球场,发展势头不减,而且成熟的足球市场将涵盖着门票收入、电视转播权收入、球员转会收入、广告收入和足球相关产业收入。有眼光的中国足球老板们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大笔投资赞助足球,但指望足球市场蕴藏的巨大潜力充分发挥,他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