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01月21日

陕西工人报经济纵横 大滑坡的思考 汗洒中原铸丰碑 关于股份制的几个认识问题 企业,请定准目标市场 誓为华山添光彩 梦想成真 明智的企业家善理危机 辅助运输无轨化煤矿提效闯新路

当前版:第A3版:经济纵横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经济纵横
03

誓为华山添光彩

——渭南供电局电力扶贫攻坚工程纪实

去年年末,从西岳华山传来振奋人心的喜讯,华阴市的山峰、方山村合闸送电成功。至此,陕西渭南供电局艰辛奋战5年的电力扶贫攻坚工程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经过地方政府和电力部门的共同努力,渭南供电局直供的五县市在实现乡乡通电之后,1992年又相继在潼关、临渭、蒲城、韩城四县市消灭了无电村。散落在西岳华山四周、东西狭长40公里,深入秦岭北麓10余公里的8条峪道内10个村的通电,便成为该局电力扶贫的攻坚工程。当年下半年,这个局和华阴电力局就展开了最后消灭无电村的调查、勘测、论证和设计工作。局领导带领工程技术人员,翻山越岭、趟水过涧,跑遍了8峪10个无电村的60多个自然村,逐沟选线路走向,挨岭定设备位置,绘就了一张张任务异常艰巨却又充满成功希望的通电蓝图。

1993年开春,在华阴市和潼关县交界的蒲峪内,打响了通电扶贫的第一炮。华阴局的职工克服山高沟深,道路崎岖,地质条件复杂,村落高度分散,施工难度大的重重困难,经过30天苦干,投资6万余元,架设线路4.32公里,安装变压器3台,使该峪110户村民用上了电。

人们争相购买电视机、收录机、风葫芦等电器,给近似原始的山涧里增添了许多现代生活气息。村里办起木器加工厂,49名劳动力全都成了亦工亦农的工人;米面加工机器的运转,结束了他们祖祖辈辈吃面出山几十里加工的历史;有了粉碎机,家家户户竞相养猪、养鸡,养殖业得到大发展;用上了小水泵,山里人吃上了“自来水”,层层梯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田,人均收入从通电前的400元一跃升高到800多元。

攻坚不畏难。瓮峪七里、八里村的通电,是电力扶贫攻坚工程的一场“恶战”。新架10VK输电线路,要翻越横档在峪口的高106米、近似直立的悬崖峭壁。

施工难度难以想像。职工们腰系绳索,脚蹬悬石,打眼放炮,在连立脚都难的崖顶,凿出一个20多平方米的塔基平台。高15米铁塔塔基必需用水泥沙浆浇灌。往上运送材料成了最大困难,但工人们有办法。大袋水泥无法送上去,他们就分成10斤8斤的塑料袋往上背;大桶水分成小塑料壶,一壶壶向上提;一节节塔材硬是用肩扛、用绳子往上拉。不少人肩磨烂了,手划破了,没有人叫累、喊苦。在无任何机械设备的情况下,职工们凭着过硬的技术,超人的胆量和对山区群众送电的热切之情,使铁塔一节节地在山巅升起。

经过75个日日夜夜的苦干,5.9公里10KV输电线路,两台变压器架设安装完成了。七里、八里村人祖祖辈辈靠油灯照明的历史结束了。村民们象过节一样欢喜,燃炮庆贺。

1996年初,华山区被国务院28部委确定为国家级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从而为华山和华阴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也更加增添了电力职工消灭最后两个无电村的信心和干劲。

位于秦岭深处的山峰村44户人家,分居于几十平方公里内6条“抬头一线天,低头见深渊”的悬崖峭壁畔,大网供电既不经济又无法实施,利用山溪水流开发小水电便成了唯一选择。为此,华阴局的技术人员两下汉中考察,购回了5台微型水轮发电机。他们挑选了5名经验丰富的技工和村民一起修建蓄水坝,敷设引水管,安装发电机,架设输电线。为赶工期,施工人员住在工地。时值炎夏,夜晚蚊虫叮咬,当午烈日曝晒,山蜂毒蛰,他们全然不顾,饿了啃口烧饼,渴了喝口山溪。就这样每杆、每条线,甚至每家每户进户的闸刀、插座、开关、灯头、灯泡也都按质量标准一丝不苟。深受感动的村民们也纷纷加入了施工行列,72岁高龄的史明祥老人凿石砌坝,铺管引水,比年轻人干得还欢。祖祖辈辈黑灯瞎窑的山峰村终于“亮”了起来。

与山峰村同时展开的方山村通电工程,又是另一番景象。华阴局组织63名农电管理人员义务施工,在华山脚下的乱石滩上挥汗挖杆坑、顶日架电线。一根12米杆的杆坑要挖深2米,两个人得苦干8小时才能挖好。21根杆坑差不多每个坑里都有几块一米见方的大顽石,他们硬是靠手搬扛撬,仅用了9天时间,就完成了1.5KM10KV高压线路和一台配变的架设、安装任务。方山村前不久从峪内搬到峪口坡地后的生产生活用电得到了彻底解决。

华山方圆的无电村,无一遗漏地明亮了起来。消灭无电村的艰巨任务完成了。

巍峨峻秀的西岳华山,将变得更加璀璨夺目。

(何改天李顺午)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