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07月02日
劳动视野
02

走自强之路

——陇县下岗职工创业记事

盛夏时节,在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两个《决定》的热潮中,笔者专程采访了陇县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职工。没了铁饭碗,照样能吃香,这是他们在创业中的共同体会。

赵小娟:那次系伞杆,石头砸在她的背上

赵小娟,今年29岁,陇县纸厂下岗职工,现在做砂锅小吃生意。一年多来,她早出晚归,顶风冒雨,终于在小吃市场闯出了一条属于她自己的人生之路。去年夏末秋初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她在县城西门口摆摊。风吹得伞杆东摇西摆,她就用绳子将伞杆系在一块石头和小炉子上。一股大风吹来,杆折绳起,炉子擦肩而过,可二十多斤重的石头却砸在了她的脊背上,砸得她爬在地上喘不过气来,脸上直冒冷汗。周围的同行们要立即送她回家,可她坚持着直到夜市完毕后才离开摊位。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至5月底,赵小娟已向国家上交利税1000元,纯收入超过10000多元,足够小家庭两年的生活费用。

张文生:一天没遇到一个买主,他想到轻生

张文生,男,今年刚过而立之年,原是陇县粉丝厂职工,1994年5月和妻子一块自动离岗。为了维持一家5口人的生计,为了使常年有病的父亲有钱看病,为了让孩子按时交起学费,穿上跟别人家孩子一样的新衣服,他们忍受着世俗的巨大压力,摆脱了陈规条文的束缚,毅然踏入个体户行列。为了300元本钱,他三番五次向叔父求助。第一次出摊,像做贼似的不敢抬头看人。有一年夏天,他守在摊位前整整一天没有遇到过一个买主。当时,矛盾的心理充满心扉,轻生的念头油然而生。然而,夫妻俩共勉共励,相互理解,硬是撑过了刚开始的那段艰难岁月。现在,他们夫妻俩经营的小吃价廉味美,深受顾客青睐。近四年来,他向国家交税12000元,纯收入40000多元,彻底改变了家庭以前那种贫困状况。

高伟:当起老板后再聘下岗工

高伟,男,27岁,原系宝鸡供销机械厂的一名职工,现在是陇县楼外楼饭庄的法人代表。1997年6月,陇县楼外楼饭庄向社会公开招标,为了及时筹款,高伟东奔西跑,找亲戚朋友借,跑银行贷款,硬是凭着一股闯劲凑齐了10万元资金,半月下来,体重减轻了整整3公斤。承包饭庄后,因不懂管理技术,他拿着好烟多处请教,参观学习,有一次竟连续三天没合一眼。为了学做一样新菜,他跑到100公里的外地拜师学艺,回来的途中差点被车祸夺去生命。当生意有了转机,饭庄需要工作人员时,他首先想到了与自己同病相连的下岗职工,就毫不犹豫地将5名下岗工聘到饭庄。

经过一年的努力,陇县楼外楼饭庄从规模、经营和效益等方面都上了一个新台阶。现在已向国家上缴各种费用15000元,给工作人员发工资20000余元,并且使5名下岗职工的生计有了着落和保障。(安祥林世)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