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07月02日
劳动视野
02

重视『开发性』再就业

解决下岗待业职工的生活和再就业问题,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基础条件。能不能在3年内力争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实现摆脱困境的目标,关键在于下岗人员能否得到妥善安置,这项工作直接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和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大局。因此,各级领导对这项工作务必高度重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集思广益,拓宽搞好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思路,探索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有效途径。

最近,国家有关部门一位负责同志,在谈到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时,提出要借鉴三峡移民的办法,多些“开发性”再就业,这不失为一条具有启发意义的思路。

这些年来,为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全国各地都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有的是企业或政府,抑或是企业与政府联手,在现有的岗位中进行调剂,在本行业找“坑”寻“窝”;有的地方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或制定优惠政策,责令优势企业接纳弱势企业的下岗职工;有的地方用免征三年所得税、获取失业救济金、借贷生产自救费等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安置下岗职工;有的地方要求新建和扩建企业录用一定比例的下岗职工。

以上种种做法和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值得肯定,其中一些好的经验,还需要进一步总结,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推广。

帮助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拓宽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需要重视“开发性”再就业。所谓“开发性”再就业,是指把再就业与再创业紧紧结合在一起,政府在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的基础上,逐步把主要精力转移到下岗职工的转业培训、就业需求的信息发布、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制定就业政策等方面,尤其是要注重创造发展潜力较大的“饭碗”。

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政府机构的改革,劳动力资源面临重新组合与配置,职工下岗、待岗、转岗的人数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减少。就目前企业状况和社会吸纳劳动力水平,以及下岗职工专业素质技能情况而言,要缓解全社会再就业的压力,只能在现有的条件下实施再就业工程,首先着力去解决当务之急。实事求是地说,在一些城市、一些企业,能在较短时间里把大多数下岗职工安置下来,就已经是很不容易了。在这个过程中,各方面需要付出大量艰辛的劳动自是无须多言。

就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笔者认为,要破解这一时代难题,确立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应该汲取以往类似问题的经验教训,需要在立足当前的基础上,把眼光放远些,站得更高些,而这就用得着多搞一些“开发性”安置。

“开发性”再就业安置,讲求岗位的发展潜力,讲求“饭碗”的科技含量,因而难度要大得多。它必须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相一致,从一个地区、一座城市、一家企业整体的、长远的发展出发,从产业政策思考,从未来市场需求着眼。比如,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信息业、咨询业、金融保险、邮电通讯等新兴产业;进一步挖掘餐饮旅游、商贸服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渠道,用以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员:努力抓好所有职工的专业技术培训,使他们“进一门,精两门,学会第三门”,使他们具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业形势和就业要求的能力。

“开发性”安置,不是权宜之计,相比较而言,“开发性”安置过程要长些,但不能因此便产生畏难情绪。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方面既要提倡带有一些“救济”特征的再就业办法,因为非此就不足以释放累积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要下力气抓“开发性”再就业,打开思路,广辟门路,努力建立全方位、多渠道、多领域的再就业体系。如果不重视“开发性”再就业,就很可能形成一面安置,一面浪费(劳力资源、物力资源)的局面。把浅层次的安置与深层次的安置结合起来,可以使再就业压力暂时得到缓解,也可以在机制转换和就业空间的拓展上,求得长久效益。(李俭)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