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睁大眼睛看眼镜
近几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多次对眼镜质量进行监督抽查,1995年的抽查合格率为34.6%.1997年的抽查合格率为46.7%,最近一次抽查合格率为53.7%,虽然眼镜的质量在逐年提高,但如此低的合格率仍然不能令人满意,特别令人忧虑的是,面对这些外形美观的眼镜,一般消费者很难发现质量问题。
当前的劣质眼镜,普遍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屈光度偏差大,屈光度是眼镜最主要的技术指标,屈光度有偏差,就会损害眼睛。某市一家眼镜店销售的300度老花镜,与实际检测结果竟相差112度,超过标准允许公差19倍!二是点状疵病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场上配制的眼镜中60%左右存在气泡、麻点、杂质,点状疵病不合格率高达71%;三是变色平光镜不变色,多数眼镜在阳光下静止几十分钟根本不变色,戴上后甚至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
劣质眼镜使消费者花了冤枉钱不说,还会加重视力不良状况。某市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的一位患者就曾向消费者协会投诉,原来250度近视,戴上劣质镜片配制的眼镜,一年后,近视加重,且出现视觉重影症状,经医生检查后才知,眼底及眼球均有不同病变。
技术监督局有关人士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从管理者到消费者都不够重视眼镜的质量。眼镜首先应该是矫正屈光不正的医疗用品,其次才能作为商品,然而我国有关部门却仅把它作为一般商品和产品对待,不论什么人只要有资金,就可以审请开业,从而造成眼镜完全商业化,成为单纯盈利的商品,以致本来应该很严格的技术指标被降得很低。另外,消费者自身也不很重视眼镜的质量,有的为了图省事,不经过医生诊断验光,选购眼镜只用眼睛试戴几下,认为合适便买回;有的图省钱,不管屈光度大小,光学玻璃片透光性能怎样,只要价格便宜就行;还有的只图美观,不看内在质量等
其次是眼镜的生产设备较为简陋,镜片质量不合格。我国眼镜工业的起步比较晚,技术与装备的总体水平仍处于较为低下的状态。目前我国除极少数眼镜店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外,其余则基本上应用七八十年代国产的半自动化机械设备,一些眼镜市场还是手工作坊式生产,这些手工作坊打磨镜片时,没有研磨机就用手研磨,没有定中心仪就用“样板”划一下,特别是作为眼镜“心脏”部分的镜片,是矫正视力的关键所在,镜片的材质、透光度、凸凹度以及片基的厚薄,均有严格的规定,然而据技术监督部门指出,一些眼镜店利欲熏心,竟然将大批国家明令淘汰的青托片、普通白托片、非光学玻璃片都堂而皇之地摆在柜台上。
从业人员素质较差、成份复杂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发达国家对眼镜的管理相当严格,验光师至少要经过四年以上的专业训练,配镜师则要经过2—4年的培训,而我国的调查数据表明,眼睛行业的从业人员中90%的人没有接受过培训和教育,在为数众多的眼镜生产企业及零售企业中,业务素质和文化水平低下者不乏其人,有的从业人员对眼镜标准一无所知,甚至对配装眼镜必不可少的检测项目“水平光学中心内移量”都从来没有听说过。此外,竟有一些原来从事蔬菜、书店、修理等行业的人员以季节变换更换行当。夏天,光线充沛,太阳镜、水晶镜销路好,就办起眼镜店,出售眼镜及其制品,冬天再改行其他行当,这种“候鸟”式的眼镜店目前也相当普遍。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眼镜的质量要求和装饰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如果我们不提高质量意识,不加大管理力度的话,商机不但会与我们擦肩而过,甚至会转变为整个行业的危机,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中国眼镜协会理事长徐云媛指出,自1990年起,我国就开始对眼镜片的生产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技术监督部门对眼镜店也应实行发放许可证制度,并根据近年来陆续建立和颁布的有关眼镜质量的标准和制度,严格执法,切实加大对不合格企业的处罚力度,还要尽快出台眼镜这一特殊行业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及技术培训制度,使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得到保证。
(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