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金融领域怪现象之种种
随着国有企业分步实施改组、改制、转换经营机制,我国专业银行逐步向商业银行转轨。在这一过程中,由于银行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企业无视金融政策法规,趁破产、租赁、承包、兼并之机想方设法,使金融领域出现了种种怪现象。从司法统计分类剖析,这些怪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头开户逃废债。近年来,由于一些企业管理不善、经营资金紧张,一些信用观念淡薄的企业借转轨之名,采取“金蝉脱壳”、“母体裂变”等办法,通过多家金融机构设立存款帐户,采取多头开户、此贷彼存、公款私存、款不入贷款行等手段,把大量的资金转移到无贷行,有意逃废银行债务。加之金融部门业务交叉,一些银行从本行利益出发,对前来开户的企业一律来者不拒,甚至恶意串通企业开户,更加剧了企业多头开户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
一以贷谋私捞“外快”。一些银行行风不正,正不压邪,以贷谋私成风。少数银行法定代表人、信贷员利己主义思想严重,不务正业,索、拿、卡、要,贷款拿回扣,造成银行大量贷款沉淀、烂帐,个人却富了。
一存款“掺水”成公害。存款,是银行业务经营中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银行存款一般是季末、年末余额考核。一些银行为完成存款考核业务,大肆掺杂使假。有的银行将年底结余的贷款规模用来增加企业存款,其资产负债面上表现贷款和企业存款等额增加,结帐后,再将贷款户注销,既避免了贷款指标跨年度作废,又增加了一般性存款。有的银行则钻各分支机构结帐时间不统一的空子,利用资金在各机构间的循环,虚增本行存款。更有甚者,有的银行不惜血本高价拆入资金列入一般存款。此类存款对银行本身无任何意义,实质上是银行自己耍自己,下级耍上级。
一行政点贷烂得快。某些行政干预一直是银行在经营中既反感又无奈的一块心病。这不仅干扰了银行独立经营的自主权,而且给银行的信贷资产带来了严重的隐患和危害,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的一道障碍。《商业银行法》与《担保法》的颁布实施,虽对遏制行政干预起了一定作用,但远未达到金融界希望的效果。
一银行存款屡搬家。如今,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其竞争的焦点之一则是对存款的竞争。不少地方的专业银行为提高存款资金市场占有率,增加更多的存款,采取发“红包”、送礼品、公款请吃、请喝、请舞、请玩等不正当手段,互相挖墙脚,导致银行存款搬来搬去。
一胜了官司收不回贷。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商业银行法》与《担保法》等金融法规。这些法律的实施,对金融部门依法保护信贷资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银行的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依法收贷已成为银行清收贷款的手段之一,银行的债务官司也成倍增加,但大多是赢了官司却收不回贷。
(振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