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为何是“闰年”?
文/伍昶
当人们翻阅今年的日历,就会发现2月份多一天,是29天。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知道,阳历一年是365天。而地球绕太阳一周所运行的实际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也就是说,一年按365天计算,就撇下了5个多小时,四年就撇下了将近一天的时间。这一天放在哪一年好呢?人们想出了个办法:当公元年数能被4除尽的这一年加一天,就叫做闰年,所加的这一天就叫闰日。至于为什么要把闰日放在二月,又为什么把平年的二月定为28天,这是由古代历法制订者们按照主观意愿决定的,并无什么科学道理,这里就不赘述了。
然而,这种每逢四年闰一年(实为一天)的办法虽然已经比较科学了,但仍有一个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前边已经说了,按365天计算,每年还多出5小时48分46秒,仔细一算,四年只多出23小时15分零4秒,并不够一天(24小时)。这样一来,每四年又亏了44分56秒。这数字虽然不大,但积少成多,400年就将近亏三天。这三天怎么办呢。于是人们想出了个办法:凡是逢百的公元年数(也就是末尾带两个零的公元年数),必须能被400除尽,才算闰年;否则虽然能被4除尽而仍不算闰年。比如1900年,这一年虽然能被4除尽,但不能被400除尽,仍属平年,而不能算闰年,因此,这一年的二月份仍是28天。2000年能被400除尽,这一年才算闰年。用这种办法,就可以在400年中减少三个闰年,即减少了三天。这样一来,每年的平均时间,基本上等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运行时间。这就是现在世界上普遍采用的回归纪时法(俗称公历)的一项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