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1年02月12日

陕西工人报公众视角·生活广场 结识贾平凹 难忘“露天影院” “雅量”之我见 图片新闻 草根树皮与五谷 老公不牵我的手 等待 我骑“蓝领车” 饮食中的维生素 彩色家电将成新宠 可以轻松减肥的食品 孩子坐火车怎么买票

当前版:第A4版:公众视角·生活广场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公众视角·生活广场
04

草根树皮与五谷

□文/毛锜

宋朝嗜学好文的刘莘老有一段教子名言,即“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其实有关器识这个命题,唐代的裴行俭早有专利,刘莘老仅为“英雄所见略同”,将它复述了一下。不过他又加上“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这一句,就显得分量更重了。所谓器识,也就是器度和见识。其意所指不外乎是说,一个有志于从文的人,首先要有一个博大的胸襟,恢宏的气量。境界高了,格局大了,自然会有远见卓识,大家气象。否则鸡肠鼠肚,器小易盈,如前人一首紫沙壶诗所写的:“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倘若如此,纵然他真的也会附庸风雅,东涂西抹两下子,怕也就无足观了,甚至还要让人们敬鬼神而远之呢。

按说,一个船多不碍江的偌大文坛,文人们尽可以施展自己的智慧才华,潜下心来坐修各自的正果。对高山仰止的文学先辈就叹赏服善;对才情真正卓异的同行,就见贤思齐。有道是“千古文章未尽才”,只要辛勤写作,耕耘不辍,何愁文坛上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可有些素养不足、器识差劲的文人,就不作如此想了。他们的虚荣心极盛,稍有一点文名便恃才傲物,乖僻不情,乃至摆出一付唯我独美,人莫予夺的架势。狂言恣肆,目空天下,且动辄对一些文学大匠、诗坛巨子信口雌黄,百般丑诋。仿佛这些人阻碍了他们的文坛大可汗伟业一样,必欲揶揄嘲弄,一笔抹煞方后快。大凡一个文人自我膨胀到这个份儿上,他也就必然清誉顿失,面目可憎,压根儿不足观了。

设若不信,此处不妨略举一二,以便让我们见识见识这类“不足观”者的文人德性吧。南朝宋时的吴迈远就是一个。吴某身为文人,自是擅长于作诗联句,吟风弄月。但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好自夸而嗤鄙他人”。据说他每乘兴写出几行好诗时,便得意忘形,不可一世。甚至连被谢灵运所称道的“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的曹植也不放在眼里。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极度陶醉中,他就将诗稿掷之于地,禁不住高声呼叫道:“曹子建何足数哉!”遗憾的是那个年月还不时兴煮咖啡、发红包开研讨会这一套,也就难为此老兄有这番关起门来称王称霸唱独角戏的精彩表演了。还有唐代的李赤也算一个吧。不说别的,只说他为自己起那个蹊跷的名字,就让你感到此人自炒有术,智商超常。他尽管客气,还是玩“拉贤配”的把戏,径直大言不惭地声称“吾善为歌诗,诗类李白”。如果真是如他自我“广而告之”的那般好,当也属诗坛一大佳话。可惜实情并非如此。据前代学者笔记记述“(李)赤有十诗在姑熟堂下,署名李白,东坡读之,以为浅陋不类太白也。”有趣,苏东坡虽不搞比较文学研究,却倒能慧眼识真。一搭眼就识破了假冒货色的真伪,也着实扫尽了李赤这个倒霉鬼的兴。

这里说到苏东坡了,不由人顺便联想到明代嘉靖年间那位曾风云文坛一时的汪道昆。用时下的时髦话说,此公也算是一个文坛“大腕”。烹文煮字自是不在话下,吟诗作赋也略有可观。但就是傲气惊人,霸气十足。他竟不惜象堂·吉诃德大战风车似的,公然向一代文豪发起挑战,非常武断地宣称:“苏轼文章,一字不通,当以劣等处之”。他说此话的目的原本是“高自标置”,也就是企图再抬高自己的身价。可万万没想到大酒醉人,大话恼人。结果只能叫人嗤之以鼻,付之一笑,最后落了个“妄为大言,以欺世也”的笑柄。

看来,所有这类文人不仅善于诙谐,而且还会自己替自己制造笑话。令人困惑的一点倒是:为什么这种“妄为大言,以欺世也”的文坛痼疾久治不愈,且如疑难顽症,复发频仍?难道这些人不知道如此下作会自陷轻薄龌龊吗?不,不是不知道。而是“书生名利浃肌骨,尘埃日久生心胸”。要知道,一颗聪慧明澈的灵魂,一旦被妒恨和贪婪的沙尘暴蒙蔽,那可是十分可怕的。这就是有些文人之所以甘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危言耸听以欺世吊诡的缘故。君不见,三十年代迄今不是仍有少数文人步入后尘,继续在施“以鸱枭而笑凤凰,执蝘蜓而嘲龟龙”的故技,为自己制造所谓的“轰动效应”吗?!目光如炬的鲁迅先生,早就看穿、也看厌了这类文坛上丑人多作怪的、又实属一厢情愿的西洋景。从而对当时文坛上那些靠踩倒别人以提高自己“文学价值”的文人及其作为,投以无情的鞭挞和蔑视。指出“他们以为只要决堤淹灭了五谷,草根树皮的价值就会飞涨起来了。”这可真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的针砭和剖析啊。

前车既覆,后车当鉴。但愿我们今日文坛上“爬格子”的朋友能器宇豁达,自爱自重。宁作即使有被淹灭命运的五谷,也切勿作行情一时看涨的草根树皮。否则一失足坠于下流,就难免应了刘莘老的感喟,真的会“无足观”了。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