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俗“下娘家”
□文/张瑞生
陕北在埋葬老人时,有一项必不可少的程序——下娘家。
不论父亲或母亲去世,孝子们派族人带上烟酒,到舅舅家去报丧,告知具体下葬的日期。一般是死者下葬的前一天,舅舅家的人(俗称娘家人)便来奔丧。来时,死者的女儿、儿媳妇要撕心裂肺地哭丧,儿孙们则跪在大门外的路上,迎接娘家人。主持负责全盘丧事的人叫总管。总管则领着其他人迎接娘家人,帮助拿行李,直至进入家中,儿孙们方可起身。娘家人是丧事中最尊贵的客人,自然在礼仪接待食宿安排上规格最高。
吃过晚饭,要进行的事项很多,第一项就是下娘家。厨师备好酒菜,总管领着披麻戴孝的子女、媳妇、侄、甥等一大帮人跪在地上,娘家坐在炕上。总管将酒菜摆好,然后给娘家人每人满满地斟上一杯酒。别小瞧这杯酒,下娘家能否顺利,关键就在这杯酒。总管满脸虔诚地劝其喝酒。可娘家人就是不肯端杯,却一个劲地让孝子们站起来慢慢拉话。孝子们自然知道其中的礼数,哪敢站起来,生怕娘家人龙颜大怒。主事人一看娘家人不肯端杯,知道事情不是特别顺利,便不再勉强劝其喝酒,顺势说:时间也不早了,(其实是暗示娘家人不要拖延时间)那咱们就边喝边拉。主事人面带灿烂的笑容,向娘家人汇报死者的病因及治疗情况,然后汇报为埋葬死者杀了几头猪(一般为一头),用什么棺材(柏木最好),穿了什么衣服,一般以光景好坏分为三身、五身、七身。将葬丧的事说完,然后再简要地介绍一下儿子媳妇平时如何孝顺老人,以消除娘家人对儿孙们不孝的怀疑。最后主事人就象官场上下级向上级汇报工作一样,说些谦虚的话,诸如时间仓促、经济条件困难等等,请亲戚们予以谅解。
主事人汇报完毕,娘家人中的领头如果端起酒杯,叫孝子们别跪了,这时,孝子们及围观的乡民才会大大地松一口气,意味着这出戏进入了尾声,孝子们才齐刷刷地站起来。再由长子代表全家人向娘家人敬一杯酒。娘家人开始发话。一般都说儿媳平时孝顺、丧事办得不错之类的话。
还会有另外一种情况,娘家人听完汇报后,一直不肯举杯。孝子们如坐针毡,室内外聚集了黑压压的人群,有的为孝子担心,有的则想借机看一看孝子的洋相。娘家人或直截了当,或拐弯抹角例举儿孙对老人平时的不孝以及丧事中的种种不足。这时孝子一跪就是两三个小时,身体难受自不用说,更重要的是当着那么多亲戚和村民的面,丢尽了人,以后会受到众人的指责,威信自然会大大下降。
当然,也有个别不受监督制约的刁蛮媳妇,在下娘家时与娘家人发生顶撞,丑态百出。娘家人一气之下,要连夜离开。这时孝子的叔伯们便集体出面,苦苦挽留。笔者曾见过一位农村老太太受不了儿媳妇的虐待,喝农药而亡。娘家人让孝子跪了两三个小时,数落了媳妇的种种罪责,声言要经大家处理。孝子的叔伯们齐刷刷地跪在地上,哀求娘家人:死的已经死了,不为儿子也为孙子,公家将人抓走,孩子无人照养。就这样说了大半夜的好话,才将娘家人的情绪平息下去。当然也有平息不下去的,娘家人会连夜走开。
若果在“下娘家”时发生不体面的事,孝子便在村上难以立足,族人也脸上无光。乡亲们会认为那不是一家好人,连自己的爹娘都不要,谁还敢与其共事。
这样的风俗源于何时,无从考究。之所以保留至今,除了传统习惯影响而外,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娘家人监督子孙们是否真诚地赡养老人。这对于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