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刘兴智的大山情结
推开门,一股刺鼻的蜡油味迎面扑来,38岁的所长刘兴智告诉笔者,这就是他17年来工作、生活的地方——周至县公安局板房子派出所。环顾四周,办公室里能跟“电”沾上边的东西仅有两样:一个40瓦电灯泡、一台17英寸彩电。但是由于山上长年缺电,这两样东西大部分时间都做摆设用了。
1985年,年仅22岁的刘兴智从北京三军仪仗队退伍归来,成为县公安局一名人民警察。与接受美国总统里根、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等外国首脑的检阅相比,初回山区,刘兴智的心里也有过失落;与首都宽阔的马路、林立的高楼相比,刘兴智深深感到生他养他的山区的贫瘠。可当山里人想尽一切办法离开这穷乡僻壤时,他却被一种难以抛却的大山情结驱使着,主动要求到板房子派出所工作。
板房子派出所管辖着周至县的“半壁江山”,地处秦岭腹地山区,是西安市最偏远的一个派出所。辖区总面积1364平方公里。辖区内,号称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山脉横亘东西,重要的交通干线108国道贯穿南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艰苦的自然条件给工作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了诸多不便:他们吃的菜得到74公里开外的县城去买;山路经常塌方,运输一中断有时就是十几天,连吃饭都成问题;民警们下乡办案或做群众工作全凭一双脚,一年到头光穿破的胶鞋就达五、六双……如此艰苦的环境使所里的民警走了一茬又一茬,可刘兴智却从没有向组织提出过调动的要求,他说:“大山早已拴住了我”。
一天清早,厚畛子乡姜家坪村60岁的村民李德富老汉发现自己辛苦种了一年才收到的36斤香菇在自家院里不翼而飞了,李老汉急得顾不上吃饭就往派出所跑。山里没有电话,整整70里的山路,老人没吃没喝走了一整天,到派出所时已是傍晚时分了。36斤香菇总价值不超过200元,按规定,400元以上才够立案。可刘所长看着老人额上的汗在这深秋时节还叭嗒叭嗒的往下淌,想到这200元的香菇可能就是李德富全家半年的生活来源,他二话没话,当晚就和几位民警开车到了姜家坪村,挨家挨户的调查走访起来。
为了这36斤香菇,刘兴智先后三次驱车到距派出所80多公里的县城追踪盘查,终于在一家饭店将已被卖出的香菇查获。当那大半袋香菇到刘兴智手里时已是深夜12点多了,可一想到焦急的李老汉,他一刻也没停地赶到了李家。敲开门,刘所长亲手把那追回的香菇悉数交到李德富手中,老人的双手不停地颤抖,哽咽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对山区人民,刘兴智总是顶风冒雪,随叫随到,可对待自己的家人,他却付出的是那样少。当时整个板房子派出所只有4位正式民警,刘兴智常常一到单位就十天半个月回不了家,繁重的家务全压在妻子熊文青一人身上。1989年12月,文青挺着大肚子就要分娩了。刘兴智掐算着妻子的预产期只请了三天假,可眼看已过了预产期,还不见孩子出生。冬季是山区发案最多的一个季节,他一走,所里就只剩下3位民警,要是万一出点什么事,3个人如何应付得过来?一想到这些,刘兴智就“身在曹营心在汉”了。三天假期刚一满,顾不得尚未生产的妻子,他嘱咐了邻居几句便只身回派出所了。又是整整一个星期:白天,他全神贯注的工作,可一到晚上,想起临产的妻子此刻正一人待在家中他就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好容易到了周末,刘兴智带着对妻子的愧疚,忐忑不安地回到家。然而那时,儿子已出生三天了。一见他,妻子便哇的一声委屈地哭了。抱着刚刚出生的儿子,这个一米八的汉子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邻居们也纷纷前来为文青“打抱不平”:“兴智,不是我说你,老婆就要生娃了,你还把她一个人扔在屋里,你就不怕有个好歹?你知不知道,她要生的时候来不及往医院送了,是我们帮她接生的?”
17年来,无论是距离派出所六、七十里的老县城、熊掌沟村,还是150里外的玉皇庙村,都留下了刘兴智串串足迹;也不论是刷写在山石上的森林防火标语,还是公路边的交通安全宣传标牌,都凝结着他的心血。如今,对于散居在这1364平方公里辖区内的每户山民只要一提“刘所长”,都知道他是“咱”的主事人。
轻轻的,在刘兴智身后说一声:“谢谢”,他会蓦地转过头来爽朗一笑:“谢啥?快回去吧!” (赵红 刘太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