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警惕:假冒伪劣消费品流向农村
编辑同志:
最近不少农民朋友反映,他们从乡村集贸市场或到村里售货的流动服务车上买的东西有不少属假冒伪劣:电池只用两天,就没电了:新买的皮鞋,一个星期就掉了底;洗衣粉、洗发液之类的假货,比比皆是。
近年来,农村的消费品市场逐渐活跃起来,这给广大商家、厂家提供了广阔的赢利空间。但也有一些利熏心者,将一些在城市已无法销售的过期、变质和假冒的商品销往农村,大赚不义之财。
假冒伪劣消费品之所以能在一些农村横行无忌,有这样几条原因:一是近年来,有关执法部门在城镇加大了打假治劣力度,尤其是“百城万店无假货”、“无假冒市场”、“放心商品一条街”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得一些不法分子在城镇经营假冒伪劣商品的风险越来越大,于是他们便让假货“上山下乡”。二是农民文化素质法律意识不高,缺乏辨别假货能力,购买商品时很少会注意商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厂名、厂址等标识,即使发现自己买了假货,往往都是自认倒霉,不会依法要求赔偿损失。此外,农村市场比较散,打假力量相对薄弱,有关执法部门的管理难以到位,形成了执法盲点和盲区,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当前,我国正在实行扩大内需政策,而能否有效启动农村市场直接关系到这一政策的执行效果。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切实重视和加大农村的打假工作,莫使农村成为假货的滋生地和避风港,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受侵犯。
■读者 张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