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青年班”的故事
陕飞集团第三技术装备公司有一个由8名小伙子组成的“青年班”,别看他们平均年龄才23岁,可今年1至8月份,完成总工时就达到17333小时(其中一名青工不计工时),相当于8个月干了11个半月的活,平均每人每月超额完成51.7%的工作量。
“青年班”是1997年组建的。那时,一些技校毕业生、复转军人陆续进入第三技术装备公司,他们勤奋好学、积极肯干,在师傅的悉心培养下,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独立操作能力较差,很难承担一些关键、重件生产任务。为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该公司领导决定给他们压担子,“逼”其成才,于是抽出几名刚出徒的青工,成立了“青年班”,青年党员、党支部委员王汉民是这个班的第一任班长。嘿,可别说,“青年班”的组建,大大激发了小伙子们的工作热情,他们一有空便凑在一起切磋技艺、探讨解决难题的办法,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很快成长为技术骨干,在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999年7月,25岁的郑小军出任“青年班”第二任班长后,某“高新工程”繁重的工装制造任务接踵而至,这对郑小军及其“青年班”来说,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难得的锻炼机会。小伙子们对承担的任务十分重视,他们团结协作,积极探索,凭着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接连打了几个漂亮的攻坚仗,推进了某“高新工程”研制步伐。
今年4月,“青年班”又接受了一项难度相当大的任务——完成某“高新工程”尾整流罩模胎样板、工装制造。这件长2.2米,宽和高都是1.7米模胎样件按原设计方案应为金属材料胎具,但仅材料加工费至少需三四百万元。为节省开支,“青年班”只好土法上马经反复琢磨,他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随即便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从样板制造到成型冲模,再到成型凹模,11套工装几十道工序的生产任务全凭手工操作,仅给过渡模贴玻璃纤维布就得刷20层胶。他们拼的是体力,是技能,是高度的责任心。有时,一道工序一干就是一天,一上型架就没功夫下来休息。望着型架上他们那浸满汗水的身影,职工们疼爱佩服之情油然而生。
■刘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