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3年03月07日
北国周末-阅览室
03

国企改革的根本问题还没解决

《财经》杂志日前刊登经济学家许小年的文章说,在分析各种各样的国有资产管理方案时,人们往往忘记回答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中国家为什么要经营资产?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到底是什么?

国家经营资产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有如下几项:1、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实现更为平等的收入分配;2、国有企业作为推进工业化的工具;3、保证国家对战略部门的控制;4、经营国有企业以实现充分就业;5、保证国家税收;6、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7、克服自然垄断造成的市场失灵;8、国家作为大股东强化公司治理机制;9、利润最大化,或者资产的保值增值。

上述目标中,除了最后两项外,其他均为非商业目标。国家在谋求非商业目标时,不可避免地要牺牲效益,以资产的少增值为代价,满足政府政策和社会的需要。换句话说,如果认可非商业性目标,就必须降低甚至放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因为两者本质上是相互冲突的。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追求的是资产增值,就必须减少或排除商业目标对国有企业效益的影响。研究表明,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和效率低下的原因正在于其多重的非商业经营目标。若不澄清国有企业的目标函数,仅在管理体制上做文章,我们或许永远摆脱不了自相矛盾的困境。

[点评]

国企改革已经搞了20年,时至今日还要来讨论“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到底是什么?”的问题,表面上看来似乎显得有些多余,其实不然。因为纵观20年来政府在国企改革思路上的变迁,可以说我们在这种“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问题”上并没有取得普遍的共识。所以,许小年先生所提出的“逻辑原点”仍然是非常有意义的。许先生以强有力的逻辑清晰地说明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不可能“一石二鸟”地同时兼顾商业效益和非商业的社会目标。这道理就像“既要当官就别想发财”,“当官发财者”肯定是“腐败者”一样。再直白一点地说,国有的商业效益普遍地不如非国有企业.那是天经地义的,因为国有企业,无法、也不应该追求利润最大化,’它们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帮助作为其所有者的政府实现非商业的社会目标。凡属“利润最大化”的事情,就应该交给非国有企业去做。国有企业只应该做那些民间做不了或者不肯做、但社会发展又需要做的事情。从这20年来的国企改革历程和当前的情况看,这个道理还没有坚定地、全面地贯彻到国企改革的实践中去。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国企本身,还存在着许多硬要追求“一石二鸟”的现象。可以说,这是国企改革中思想认识方面最大的障碍。

本文由北京中市研信息中心供稿 文/蔡未名 (据《周末》)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