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双手“织”就幸福路
在汉中,提起“舒美”和“双秋”内衣,不少人都知道。内衣的制造厂是汉中舒美制衣有限公司,总经理叫杨秋民,是名下岗职工。
杨秋民45岁,1995年,他所在的汉中地区针织厂破产,他和其他人一样,很不情愿的离开工厂。杨秋民曾是工厂技术科的科长,懂技术,会管理的他没有气馁,自借2000多元,租赁一台缝纫机,与三名同厂的工友,白天黑夜的为批发市场制做一些内衣内裤。自己设计、裁剪、缝纫,自己推销,什么活都干。4个人为了生存,在一间租来的小屋里,完成最初的原始资本积累。
生意做大了,产品就要外销。杨秋民骑自行车、三轮车去过城固、洋县。上百公里的路,常让他累得上气不接下气。累,但心里是甜的。自己的血汗没白流。卖出了劳动产品,换来了钞票。
杨秋民出活讲究质量,生意不错,把事也做大了。同厂不少下岗职工愿意到他这来打工。他又割舍不下工友情,一下招进8个人,还有2人是社会无业人员。工人的工资实行计件制,最多可拿到900元。我问他,工厂实行末位淘汰制了吗?他说,以前都是一个厂的,淘汰谁,我心里也不舒服。反正按量化考核,干得少,拿得少。
目前,王秋民生产的内衣已发展到40多个品种,男女老幼都有。已有30多台缝纫设备,年产达50万套件,年销售达一百万元。
记者采访他的这天,职工们都休假了,制衣生产车间里有成堆的加工衣料。杨秋民指着这些衣料说,今年棉纱涨价太高,一吨比以前多5000元,针织市场竞争将会更激烈。要把布料变成产品,再变成钱很难,再苦再累也要挺住,人总得干点什么。本报记者 柳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