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01日
综合新闻
02

资金多元化 城建产业化

榆林构建城市发展参与机制

本报讯 最近,榆林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从国家开发银行贷款8亿元,用于2003年至2007年5年内24项市政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这是榆林市强化经营城市理念、引进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又一举措。

长期以来,榆林市城市建设都是政府包揽包办,单一投资,形成了许多弊端。面对逐步拉开的城市骨架,政府投资杯水车薪,城建资金聚集举步维艰。在此背景下,榆林市大胆放开城市建设市场,广辟建设资金,加快城市发展。

刚刚建成的投资9400万元、占地面积11.8万平方米的世纪广场,投资6265万元、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的凌霄广场,全部资金由开发拍卖广场商业楼获得;

西沙长乐路建设全部由投资商开发,在形成了街道两旁的商业建筑的同时,也完善了各项配套基础设施;

即将开工的河滨公园、永济路、永济桥项目建设用地全部通过政策置换取得,政府先将纳入规划区内的集体荒沙地改变为城市建设用地,由群众自行开发一部分,其余由政府组织建设城市公用设施;

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引导各社会单位投资绿化美化城市,鼓励全社会力所能及地为城市建设作贡献,目前各单位自行投入总计达700多万元。

三年来,通过采取政府投资、商户投资、市场引资、信贷融资、土地置换等多种形式,榆林市区筹措建设资金14.6亿元,使古城榆林形成了东沙、西沙住宅商业区和化工工业开发区与历史文化名城“两翼齐飞”的态势。 本报记者 刘公望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