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4年03月15日
公众视角·生活广场
04

读《中国农民调查》记感

口文/柯喜堂

1、你农民!在这句盛气凌人的话里,不无轻视、鄙夷意味。其实在我国,即便是所谓城里人,恐怕也多能从其血管里捋出一些农民的血来:盖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十三亿人口就有九亿农民。

从历史上看,在我国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尽管农民处于社会底层,遭受重重层层的政治压迫和经济盘剥,但稍有点政治头脑的统治者,都不能不重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历史教训。而这潜伏着足以改朝换代巨大政治能量的“水”,则主要是指农民。20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其主力军也是农民。这种现象除了国情使然,亦与我党当年提出“打土豪,分田地”口号,或者说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土地制度息息相关。新中国建立后短短数年里,为何我国工业化能够顺利起步并初具规模?有两个原因不容忽视:其一是成功地进行了土改运动,使广大农民真正翻身做了主人(如拥有对土地自主经营权),从而迸发出空前的生产积极性,迅速恢复、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其二,则恐怕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了。尤其是1958年全国实现人民公社化以后,这种“一大二公”的土地制度挫伤、消解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加上资源配置日益向城市或日工业建设倾斜,城乡差别越来越大,极左思潮和浮夸风亦泛滥成灾,“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也就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或许是物极必反吧,上世纪70年代末,安徽凤阳县农民冒险自发搞起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成为后来埋葬人民公社土地制度的第一锨土,也石破天惊响起中国改革的第一声春雷!由此可见,中国农民委实是轻觑不得!作为执政者,更应认真研究和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了。

2、事实上,我党对“三农”问题一直是非常重视的。仅改革开放20余年里,有关“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就已下发了五个。进入2004年,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题的第六个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更是以其主题鲜明、集中,政策具体、实惠(如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农业税降低一个百分点,等等),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并将对迎接新一轮农村生产力大发展,起到强劲推动作用。在这种令人欢欣鼓舞的新的发展契机中,回头来读《中国农民调查》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中那些悲酸文字,以及农村税费改革曲折艰难的历程,除了“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对整个社会清醒认识目前“三农”问题严重性,警策和加强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公仆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现实责任心,按照中央要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亦不无裨益吧。

应该承认,在我们的公仆队伍中,固然存在某些漠视农民利益,甚至违法乱纪现象(如滥用权力,动用警力或雇佣地痞流氓强行征粮收费),但大多数干部还是能够为国为民分忧,真情对待农民的。在《中国农民调查》中,一直关注关切“三农”问题的,不仅有高层领导,也不乏县、乡干部。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甘冒风险,不怕丢官或影响个人仕途,积极试点和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再好的政策也须有人去贯彻执行,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相信有党的领导和人民支持,加上各级干部的努力工作(包括像何开荫这样的专家的积极参与,出谋划策),“三农”问题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一定能解决好的。

3、当然,困难和阻力也不会少。除了解决“三农”问题是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复杂系统工程;亦如《中国农民调查》中指出的:为农民减负增收,它让农村中长期潜伏着的各种问题先后浮出了水面。比如乡镇机构臃肿,人满为患;政府职能错位(过多地参与了农民们的市场活动);干部的职务消费过高,等等。对这些“改到自己头上”的问题,其困难和阻力是不难想象的。但解决“三农”问题,不仅关系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所以我们别无选择,惟有劈荆斩棘奋勇向前才是。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