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4年09月17日
人物·读书
04

“东洋镜”里探东,洋

柯喜堂

对我们的东邻日本人,恐怕国人多持矛盾复杂的心态:一方面,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对那笔历史旧账我们不能忘记。这不是什么宽容不宽容的问题,而是必须正视历史。但对其二战侵略罪行,日本政府至今仍无认罪、忏悔之意,现任首相小泉纯一郎更是不顾国内外舆论的强烈反对,连年公然参拜奉供有二战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位。是可忍,孰不可忍!另一方面,历史上同样实行锁国政策的中国和日本,受到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压迫与挑战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改革,成功实现了社会转型,迅速成为世界列强之一。而中国当年的维新运动却遭失败,在历史拐点处闪了腰,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直至人民共和国诞生,才结束了近百年的民族屈辱史。

基于上述两点,近读郭峰著的《照照东洋镜》时,我即暗存了“以探究竟”心的。好在这面“东洋镜”并非平面地反映“镜容”,而更注重对日本民族及其社会特性的透视,使我们对“东洋镜”背后的东西多少有点了解。如作为匆匆过客或短期留居日本的旅人,往往对日本人的彬彬有礼和温柔微笑(特别是女性)留下深刻印象。但时间一长,就会发现这种礼仪或微笑并不自然,渗透日本人灵魂和血液的,乃是“排他性的岛国根性,”或日“同一性”。这是一堵无形的墙。生活在“墙”内的日本人,只喜欢或擅长于和“内部人”(即同一性质人群)交往、沟通、而排斥或不善于同异质人群打交道。这种“同一性”,使外国人觉得很难真正进入和融入日本社会,最初印象中的魅力四射的日本式微笑,也就不免有些冷冰冰了。不过,日本社会这种高度的“同一性”,也使其社会或社会团体里的矛盾和摩擦大为减少,在一个集体中个人力量极易整合。且往往互相协作,配合默契,从而能够释放出巨大的集体能量。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中国人亦应深刻反省自己某种民族劣根性,如互相拆台,“窝里斗”等等。

令人奇怪的是,日本社会“同一性”的墙,并不妨碍日本对世界各国先进科技的吸纳利用。盖此“墙”颇具“机会义义”色彩,在维护日本利益,不容他人插足时可谓“壁垒森严”;但在对外进行政治、经济扩张时又可以推倒这堵“墙”。同时,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国情(海水四围、缺乏资源等),日本人具有一种先天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在内部,使日本人非常看重团队作用,且以脱离集体为一种耻辱,并“以耻辱为原动力”;对外,则出于民族生存需要,强调和信奉集体作用的日本人,也就能够认真学习和接受世界上一切对自己有益有用有利的东西了。日本社会这种既封闭又开放的特性,以及深植于民族性格中的集体荣誉感,其极端表现,除了极富对外扩张性,便是狭隘偏执,明明错了也拒不认账了。当然,从另一方面讲,也可以帮助我们解开当年日本何以改革成功,并进入当今发达国家行列之谜吧。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