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5年07月29日

陕西工人报北国周末-文化视野 胡适为何屡救陈独秀 康熙的梦与乾隆的诗 不谄与不渎 半坡狂想曲 给读书留点时间 我们今天该识多少字 胸襟 一枚中华抗战明信片 罗炳辉悼父明志联

当前版:第A3版:北国周末-文化视野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北国周末-文化视野
03

我们今天该识多少字

若白

这个问题是从两个多月前发生的一件事情想起的。

今年五月上中旬,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率团访问大陆,受到海内外舆论的极大关注。数百名海内外媒体记者,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一时盛况空前。当宋先生在清华大学向数百名师生发表演讲后,清华师生给宋先生赠送了一副书法作品,内容是用小篆书写的一首清朝人写的七言绝句。然而,校长顾先生竟然面对电视记者的镜头,结结巴巴,读不下去。经旁边的工作人员一再提示,好不容易方得草草收场。不料第二天电视记者采访该校一位刘教授时,这位教授先生竟然不识篆隶二体,把小篆说成“小隶”!呜乎,隶书就是隶书,何来“小隶”?前有校长先生当众丢人显眼,后有教授先生当众无知出丑,真是羞煞人也!

此事要说丢人出丑,倒在其次。它的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暴露出我们的文化教育的浅陋和偏颇,传统文化的缺失,已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如此水平的校长、教授能给学生些什么呢?记得前几年,据说国外一些名牌大学,不承识中国学生的学历,人家的教育部门不承中国专业人员的职称,国人很为之恨恨然。试想如此水平的校长、教授,面对世界学人怎能不让人脸红呢?

当然,我们并不排除这位校长和这位教授先生在其各自的学术领域具有一定造诣。但是,对于自己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知识,无论如何也不该差池到这种地步。尤其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这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最近有报刊消息说,此事已引起有关方面和一些有识之士的严肃关切,于是有人提出要创办“中国国学学院”,以强化中国传统国学的教育。果能如此,也不失为“亡羊补牢”之一法。不过如不从基础教育入手,恐怕其效果也是有限的!

文学是历史文化知识的载体,识字是学习一切文化知识的开始。一个文盲半文盲固然谈不上掌握多少知识,一个识字有限的人,读不通历史文献典籍,其知识修养也是可想而知的。现在读错字,写错字的现象,从电视报刊到街头广告招牌,可以说比比皆是,所谓

“白字先生”随处可见,人们已经见怪不怪,视之木然了。字是用墨水书写的。因此,人们常以

“喝”了多少墨水来评判一个人的知识修养。对于那些不学无术之辈,常以“胸无点墨”来形容,无论他们自我感觉如何,都视之为面目可憎,俗不可耐。

读书治学,识字是基本功。识字太少是当今的普遍现象。据有关方面的资料称,现在一般中学毕业生,识字量在二千左右,大学文科毕业生也不过三千上下。有的大学生竟然不会使用《辞海》之类的工具书。除了阅读一般的流行书刊,文史典籍根本读不下去。这一点,我们实在有些愧对古人。据《中国历代官制》记载,远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十七岁以上的童子试,一考认字,二考写字,要求识字九千左右,而且更通晓当时通行的各种字体,合格者才可以充任低级官员。比较一下,我们今天的大学生,也仅及其三分之一,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长思之么?如此状况,何谈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

识字教育绝非区区小事,不可等闲视之。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