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襟
王锦春
世界上有许多事情,真如雾里看花,难以弄个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常常是说也说不清楚。比如楚汉相争,无论是总体实力还是个人素质,刘邦都难与项羽匹敌。最终“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还是拱手交出了胜利,尽管他愤愤不平:“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把失败的责任推给“天意”,然而“天意何曾袒刘季”。这种结局倒是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性格决定命运。如果对项刘两人的性格作一番比较,不难发现长短优劣。项羽自以为是超人,因而唯我独尊,行事“一言堂”,“一把手”当成了“一霸手”。当项羽打到咸阳时,有人劝他说:“关中险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劝他定都咸阳。对此,项羽答了一句话,可以说是流传千古:“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可见,这位大人的胸襟,只是想在富贵之后,给故乡人摆摆威风,否则人生滋味就大打折扣了。听其言,观其行,他注定是位失败的“人杰”。
与项羽相反,刘邦则有过人的胸襟,擅长择善而从。最初,他有意定都洛阳。齐人娄敬在看他时说了一番道理,他愉快地收回成命,定都关中,并没有觉得丢了面子,而且赏给娄敬五百黄金,授予官爵。最能说明刘邦胸襟的,是他的这样一段话:“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者也。”身为一国之君,公开承认“吾不如”,颇有过人之处。汉高祖之“高”,胸襟之宽,远胜项羽一筹。宰相肚里能撑船,是大胸襟;心眼没有针鼻大,又是一种胸襟。无故加之而不怒,猝然临之而不惊,称之为君子风范:锱铢必较,小怨必报,属于小境界。做人的胸襟大小,往往与做事的成功大小密切相关。成就大事业,必有大胸襟,能容天难容之事,能听种种逆耳之言,能用两头冒尖之才。有大胸襟之人,不会陷入个人恩怨而不能自拔,总是以大局为重,以国家为重,以事业为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们,搞“五湖四海”,从而赢得人心。唐太宗李世民不计旧恶,重用“死对头”魏征,故有贞观之治。韩休为相,常常使唐玄宗下不来台,因而日渐消瘦,群臣不解,玄宗则言:“吾貌虽瘦,天下必肥。”有了这种“亲贤臣,远小人”的胸襟,事业焉能不发达兴旺?!
胸襟开阔了,人的境界就不一样了。为名缰利锁所困的人,其胸襟必然狭隘。沉溺于“富贵归故乡”的项羽,缺乏大家风范,只能上演“霸王别姬”的人生悲剧。相反,恪守“事业重如山”,就不会为“位子、票子、房子、孩子、车子”之类搞得焦头烂额,更不会被所谓“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引诱得心猿意马。大胸襟才有高境界,否则,不晕头转向才怪呢。
人的成功失败,涉及的因素非一言片语所能说清。不过,历览人生多少事,成败常常在胸襟。对人而言,始终有宽阔的胸襟,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在功成名就之后。刘邦未能一以贯之,唐太宗也几次扬言要杀掉魏征这个“田舍翁”,可见其难。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修炼宽阔的胸襟,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百姓人等,不仅于事业有利,而且于己有益。